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效果研究会怎样

人工智能

621人已加入

描述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有益探索,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项技术是建立在视频捕捉、音频录入的基础之上,利用教学专家系统,对教学进行的定量分析。

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是否有微笑、向老师问好、主动捡垃圾、列队整齐等良好行为,或者快速奔跑、摔跤、打架、拥挤等危险动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捕捉识别到。另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采集学生坐姿、举手、站立、打哈欠等课堂行为,进行学习状态、课堂有效性、学习兴趣等相关研究。

实际上,各类视频设备早已经布设在校园里,原本用于监控的图像,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就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如果说以前的监控只是“看到”,现在运用人工智能就能够“知道”。以前是需要人工去监控图像,对于一些违规行为进行识别和处理,需要保安坐在监控屏幕前,盯着屏幕看,监控针对的只是一些特定行为,并不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生。

而现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可以针对某种特定行为,还可以识别某个学生的某种行为,不仅如此,运用多个摄像头的组合,还可以将某个学生在一个时段的行为串起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得出更加丰富的结论。

这套系统可以通过对学生一举一动的识别和分析,就能够得出这个同学的全角度画像,不仅能判断这个学生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分析出学生是不是认真听讲,是否进入学习状态,有什么兴趣爱好等不容易识别的信息,进而预测未来的状态。

能否设想一下,如果这套系统得到深入应用,每个学生和教师,都会有一张人工智能绘制的全方位画像,在现有标准下非常精准地打分,看是否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和老师,还能够预测未来学生是否能提高成绩,老师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看起来,这样的应用令人鼓舞,但同时也让很多人深为忧虑。学生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被人工智能快速地打上标签,并被预言了未来,教师也是同样的境遇,人工智能将统治校园。归根到底,人工智能识别行为之后的核心标准,还是人制定的,这种标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变得更加有执行力,所以校园人工智能系统应用效果的好坏,关键还是核心文化的作用,而非人工智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