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智慧医疗大饼 Maxim智能可穿戴IC方案取得重大进展

描述

8月28日,在Maxim举办的可穿戴市场应用技术方案会上,该公司展示了市场三大类突破性生物传感器IC,并在医疗可穿戴设备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可穿戴技术应运而生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关注也愈发增多。如想要随时获取自己的健康数据,怎么办?是通过去医院借助医疗仪器检查,还是找家庭医生上门呢?我想结果,这都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

对此,应运而生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恰恰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它主要研究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衣服的配件或设备,比如将检测电路整合进电极片、手机或者是手表当中,从而方便地获得人们的生命体征,实现便携化、小型化、智能化。

据悉,目前可穿戴技术正在慢慢获得牵引力。该类市场主要由智能/运动手表,手环,耳戴式设备及头戴式显示器(HMD)等产品主导。根据GlobalData报告显示,到2023年,可穿戴设备行业的销售额将增长一倍以上。

该研究公司的报告摘要称,预计全球可穿戴技术的年收入将从2018年的近23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540亿美元。这对Maxim和该领域的其他主要参与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竞逐智慧医疗的大饼

Maxim并不是一个通常与健康医疗技术相关联的品牌,但在过去的几年里,它一直在医疗可穿戴设备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针对可穿戴技术,Maxim为业界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对慢性病的管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检测提供有益帮助。”8月28日,在Maxim可穿戴应用技术线上研讨会上,据其TTS部门的应用工程师Xin Yi表示,该公司的可穿戴应用方案主要由生物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以及算法和MCU组成。


图1:Maxim可穿戴设备方案。

会上,Maxim针对健康领域,展示了多种生物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具有高精度、低功耗、小尺寸等诸多优势。支持心率、血氧、生物电势、体温等信号的测量,被广泛用于移动电话和可穿戴健康设备等产品中。

Maxim三大生物传感器

由于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应用在医疗设备中,还能被集成在运动设备或可移动设备中。因此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实时获取健康数据。

据Xin Yi介绍说,Maxim的生物传感器主要分为生物电势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及体温传感器三大类。


图2:Maxim的生物传感器方案。

首先是生物电势传感器。它可以用来测量人体的微弱电信号,记录心电图、心率、皮电等。这方面Maxim的主要产品是MAX30001/2/3/4。与同类竞品相比,该系列不管是在分辨率、输入噪声、信噪比、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等参数上都具有优势。

同时,产品的大小仅约为竞争对手产品大小的1/2,产品功耗相对降低了4~8倍。可适用于医疗和健康领域。

其次是光学传感器。Maxim的代表产品有MAX30101、MAX86160等。这类传感器基于皮肤的反射光,主要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适用于手腕、耳朵、手指的非侵入测量。测量值被用于健康监测,或交由专家来判定观察对象的健康状态。

这类传感器拥有比对手更高的信噪比和更低的产品功耗。如当采样率为128sps时,竞争对手的总功耗分别为743μW和629μW,而Maxim的产品的总功耗为342μW,仅为前二者的一半。

以MAX86140和MAX86141为例。这两款产品内置了3个大电流的LED驱动器,最大可以驱动6个LED。当两片器件以主从模式工作时,LED驱动器可驱动多达12个LED。在接收端,MAX86140有一个光学读出通道,而MAX86141有两个光学读出通道,可以同时工作。

此外,凭借其环境光抑制功能和最的小尺寸,MAX86140和MAX86141非常适合于各种光学应用,如血氧、心率的检测等等。这两款器件也是适合于手环和腹部的测量。

值得一提的是,Maxim推出的MAX86150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一款既可以测量心电、又可以测量血氧的传感器,综合了上述生物电势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的优点。

还有一类是体温传感器。这类主要产品包括MAX30205和MAX30208。它们可供用户进行可穿戴体温监控,其测量值可以达到很高的准确度,提供过热报警、中断、关断输出。该系列也是可穿戴健身和医疗应用的理想产品。

医疗可穿戴解决什么?

针对智慧医疗的可穿戴设备技术应用,Maxim公司展示了市场最为突出的三大类生物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在实际落地应用中,给使用者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如果您随身携带的手机(或手表)不仅仅是用于通话(或计时),它们可实时监测您身体的健康状态,如测量血压,检测心率等,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实时反馈给您。

以前,像这些医疗健康检测数据大部只记录在医生办公室里,而现在可穿戴技术改变了这一点。人们现在可以随时管理,监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而省去大量不必要的临床医疗检测费用。并且还可以根据反馈的大健康数据进行更有效、及时的治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