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多家企业上马布局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层出不穷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开学季,有关人脸识别进校园“侵犯隐私权”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人脸识别进校园已经不是新鲜事,此前,智能校服、智能手环等校园智能产品,已有不少争议。从考勤、安防,到智慧教学,各个科技新兴企业、教育培训公司、互联网巨头,包括各大运营商等,都在布局智慧校园这一领域,纷纷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尽管入场的企业众多,但目前AI在教育行业落地还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大规模出现成熟化的、能够因材施教的商业应用。与此同时,AI进校园背后的隐私泄露、数据安全问题,也引发了企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就指出,目前教育部已经在关注,并正在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希望学校慎重地使用相关的技术软件。

智能监测、智能校服、智能手环,AI进校园引发争议

9月伊始,新学期报到,不少同学都在自己的校园中发现了“新面孔”。机器人当“接待”、“刷脸”报到,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都在迎新中启用了多个AI设备,给新生们带来了极具智能感的入学体验。

然而,AI给学生们带来的并不全是愉快的体验。据报道,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在教室试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除了能自动识别学生的出勤情况外,还能够实现对学生课堂听讲情况的全程监控,跷课、上课玩手机都逃不过它的“法眼”。据悉,此举是学校教务部门的要求,意在减少学生逃课、早退、花钱找人代课以及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行为。

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将人脸识别带入校园,据悉,使用了这套系统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无微笑、有无跟老师问好、有无主动捡垃圾、队列是否整齐等细节都会被AI捕捉。

事实上,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并非上述几所学校首创。目前,国内多所学校都已进入“刷脸时代”,人脸识别功能大多用于学校或宿舍门禁、食堂支付等场景。在2018年安博会上,现场可提供场景解决方案的安防厂商中,有一半都表示支持以校园场景为基础的人脸识别监控。

随着智能教育的逐步推进,对学生的行为、知识及情感进行分析,实现精准化教学成为发展重点。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让提高教学质量与更多复杂的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

今年3月,广东广雅中学一智慧校园信息化采购项目引发热议,该校采购了3500个电子手环,记录学生的行为数据及部分健康数据。智能载体也不局限于电子手环,2018年12月底,贵州1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穿上“智能校服”引发关注。据称,该校服中缝制了可以记录生物数据的智能芯片和随时定位的 GPS 芯片,学生的进出数据会自动发送到家长和老师的手机应用中,下课离校后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定位。

AI全方位渗透教育教辅类场景为主要领域

从刷脸门禁,到课堂监测,AI已经开始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教育信息化”。在此背景之下,AI落地教育场景的声势越来越浩大。《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8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18年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

各式科技新兴企业、教育培训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纷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布局智慧教育领域,其切入点包括考勤、安防、智慧教学、家校互动等方面。以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为例,在2018年举办的第7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旷视就展示了其覆盖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后勤的智慧教育产品及解决方案。

南都记者发现,在该解决方案中,“智慧教学”主要指以人脸识别验证的方式对上课的学生身份进行核实,同时,运用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反馈学生行为、表情、专注度、前排上座率等多维度课堂数据。“智慧管理”指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校园安全防护、学籍审核、考生身份核验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而“智慧后勤”,则包括宿舍管理系统、门禁通行系统、会议签到系统以及刷脸支付系统。近日,令旷视备受争议的,正是“智慧教学”这一产品。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校园内部,也不限于教学、管理和后勤这几个场景。监考判卷、钢琴陪练、课堂评估、答疑诊断,甚至代替老师上课,8月29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显示,因为有了AI的赋能,这些关于智能教育的设想已经实现。

该报告同时指出,当前智能教育的主要场景,以基于智能识别技术的教学辅助类场景为主,如“拍照搜题”、“校园安防”等,这些场景的复杂程度较低,是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主要发挥优势的领域。在教学评估和校园管理环节,人工智能技术适配性和成熟度均较低。而对于一些服务属性的场景,一旦技术实现突破,将爆发出潜在价值。

各行多家企业上马布局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层出不穷

《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是智能教育行业热度最高的三年,三年间新成立43家智能教育公司,占2011~2018年智能教育公司成立数量总和的56%。报告指出,目前,智能教育市场上主要有四类关键代表企业,分别是教育类公司、互联网公司、智能技术提供商与计算机平台提供商。

在教育培训公司方面,好未来、新东方、英语流利说、VIPKID、掌门一对一等都已有人工智能布局。例如,好未来在2017年8月就成立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其“魔镜系统”利用人脸表情识别等技术,来判断学生上课时的举手、练习、听课、发言等课堂状态和面部情绪变化;掌门1对1在2017年底宣布与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进行战略性合作,在情绪智能识别等领域进行技术上的研究,以监测学生是否在认真上课,其创始人还分享过用“脑电波”进行监测的设想;海风教育则在2018年推出“好望角”AI系统,通过追踪眼球焦点来分析学生视线。

在互联网巨头方面,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也都有相应的“AI+教育”布局。除教育培训机构、互联网巨头公司和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之外,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各省级分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商、一体机和服务器等硬件厂商等,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教育解决方案。每一个阵营的企业,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向教育行业渗透。

南都记者发现,被质疑“侵犯隐私权”以及“过度延伸学校管束权利”的“智慧校服”由贵州冠宇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根据贵州冠宇科技官网信息,该公司于2015年成立,落户在贵州贵阳国家高新区,主营“智慧校园”、“智能校服”、“二维码墓碑”、“二维码家庭相册”、“码上结婚”等业务,其中“二维码墓碑”的介绍称,“文明缅怀先辈,结束焚香烧纸的祭奠年代”。该公司称,目前已在多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100余家,与上百所学校和众多海外客户都建立了合作。

南都记者以“校园智能手环”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了不少解决方案。随机点开搜索结果中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官网,其介绍称,“智能手环”可实现无感知自动考勤、进出校、定位分析、家校互联、运动监测、资产追踪等功能。该公司“位于硅谷和北京,核心团队由来自顶级互联网和通讯公司,至今已成功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现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并附有具体的学校案例。天眼查页面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属于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行业,已于2019年实现了B+轮融资。

虽然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众多,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AI在教育行业落地还处于早期阶段。《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也指出,智能教育正处于从教学辅助向价值创造阶段的过渡时期,尚未大规模出现成熟化的、能够因材施教商业应用。

隐私泄露、数据安全 AI进校园规范在即

从现有的AI产品落地校园的情况来看,隐私泄露、数据安全等问题,是消费者质疑和反对的主要声音。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何选择更合适的落地场景,如何兼顾科技和人文,或许是AI赋能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AI求快,但在教育行业必须慢下来、沉进去。未来我们看好对教育有敬畏之心,尊重教育规律、善用技术的团队。”

近期,瑞典一所高中因试验用人脸识别系统统计学生出勤率,而被瑞典数据监管机构处以 20 万瑞典克朗(约合 14.8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正如瑞典数据监管机构相关负责人所说,“人脸识别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我们看到了建立一个适用于所有参与者的清晰准则的巨大需求。”

6月17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首次发布发展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提出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提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近日,腾讯研究院和腾讯AI Lab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报告,倡导面向人工智能的新的技术伦理观;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表示,微软计划未来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都要经过道德伦理审查;而即将IPO上市的旷视科技也推出了基于企业自身管理标准的《人工智能应用准则》,并在招股书中明确建立“AI道德委员会”。

9月5日,为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发展,全面规范教育App,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数据安全上,《意见》明确要求,教育移动应用提供者应当建立数据保障机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授权。

同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采访时称,教育部已经在关注人工智能进校园一事,并正在组织专家论证研究,他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