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南:智能制造标志着新工种的诞生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智能新视界,工业新未来。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将于10月17日-19日在南京举行。在智能制造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依然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为了体现“工匠精神”在制造业智能化进程中的作用,记者来到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对孙景南、王强、屠跟林三位“南京工匠”进行了采访。

孙景南:智能制造标志着新工种的诞生

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自90年进厂,从事焊接工作29年。她向记者介绍:在她工作的29年中,公司的产品由传统客车转向了地铁、高铁、标准动车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前厂内自动化设备极少,绿皮火车生产基本全靠人力进行焊接。随着轨道交通车辆生产的标准化、谱系化、智能化的发展,对于一些规则的长直焊缝,都是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焊接设备。此外,为了更好地规范标准化管理,依照焊接工艺文件对焊接过程进行数字化监控,将监控数据直接通过大屏呈现出来。

(图片由本人提供)

先进的焊接方法和先进的设备,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将工人从繁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完成更有创造性地工作。但是手工不能完全被替代,复杂产品的焊接依然需要依靠具备高技能的工人来完成。孙景南告诉记者:“有人说智能制造是对一些工种的终结,但我认为这也标志着新工种的诞生,本身也是一次新的学习成长过程。”

(图片由本人提供)

对于制造业智能化过程中为什么还需要工匠精神,孙景南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的‘工匠精神’是在本专业领域中对自己的‘斤斤计较’。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不放过。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工人更需要苦练‘内功’,将‘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相结合,促使自己转型升级。把每一件产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这就是我们工匠的初心与追求。”

王强:智能化提高了对人的要求

中车冷作钣金技能指导王强从事冷作装配工作27年,对地铁车辆、客车车体等进行组装。他告诉记者,智能制造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以前对于大部件需要钻到底部才能操作,而现在可以通过翻转机把部件整体翻转,降低劳动强度,简化工艺。此外,小部件也能实现自动化。利用柔性化工装,以前一个工装只能生产一种车型,现在却可以通过简单调整生产多个车型。

(图片由本人提供)

但是王强也表示,组装的过程较复杂,手工作业相对来说更能注意到细节,不能完全被机器取代。

王强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一股脑儿干到底。遇到困难敢于挑战,每一个困难都是提升自己的过程。除此以外,对待产品要做到极致,全身心投入到行业中去,追求最高的境界,和企业共同奋斗。

(图片由本人提供)

同时王强认为,作为一个工匠,对企业的价值不在于智能制造的程度,而在于精益求精的程度。以前需要的是工人的体能,而随着智能化的到来,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可以带来便利,但出了问题还需要人来解决。智能制造的开启,仅仅是对人的需求不同,工匠精神依然是不变的。

屠跟林:打造“精品”仍然需要专业工人

中车工业涂装工技能指导屠跟林,入行36年来一直从事车体内外涂装工作。在大铁路这块,以前无论是喷漆,还是刮腻子全是手工完成,对人力物力的消耗都非常大。而在逐步智能化之后,设备经过了几波更新换代,喷漆方面正朝着工业机器人喷涂发展,但刮腻子由于对细节要求较高,仍然主要由人工来完成。“但是目前智能化出的产品都是批量化的,打造精品仍然需要技能丰富的专业工人,就像最顶级的车都强调纯手工打造。”屠跟林这样举例。

(图片由本人提供)

说起“工匠精神”时,屠跟林告诉记者:“有次我们接到一个紧急的任务,为了使火车外墙的腻子刮得更加平整光滑,腻子的厚薄又要适应冬天由南到北几十度的温差变化不脱落,在车间试验设备不够的情况下,我将样板带回家利用冰箱和烤箱进行了一个月的实验,最终效果很好。在面对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困难,即使不具备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任务。而这个过程更是一个突破点,是一个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这种精神与智能制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图片由本人提供)

屠跟林表示:“很多人问我,获得了那么多嘉奖,为什么还这么长时间一直坚守在一线。是因为我认为“工匠”首先是“工”,在工作岗位上才能称为“匠”,离开一线就无法体现工匠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