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渐凸显

安全设备/系统

153人已加入

描述

(文章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下,网络空间已由原本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转变为“沉浸式信息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安全问题凸显。据今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有77%的组织至少经历过一次基于DNS(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网络安全风险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业内人士称,网络安全本质上由网络原始设计的缺陷造成,而长期以来,网络安全基本通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外部管理防护实现。“打补丁”成为网络安全专用词,也暗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困境。如何把安全“内嵌”在网内核中,使其“命中带安全”,成为多方技术研发的焦点之一。

在今年7月召开的2019年中国网络安全年会上,倪光南分析了我国网信领域总体技术产业水平、优势与短板。他表示,视联网技术符合中央网信工作对核心网络技术可检测、可管控、可替代的要求,将显著改善我国网络安全局面。

在2019国家网络安全周活动期间,视联动力首席安全架构师夏冰冰在《视联网——基于密码的安全通信协议体系介绍》的演讲中称,视联网在自主创新的通信协议内部植入基于国密算法的密码保护,是通信和密码行业全球首创,将极大提高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我国只有具备信息技术优势及产业优势,才能在参与网络空间规则的制定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进而更好地维护本国国家安全。而当技术、资源、管理、标准、地址资源受制于人时,相当于“发令枪”掌握在他人手中,维护网络安全无从谈起。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视联动力自主研发的“V2V视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治理、电子政务、智慧医疗、远程教育等多领域广泛使用,其安全特性在理论上、实战中被反复检验。这项技术还有一项了不起的突破,即做到了“结构性安全”。截至2019年7月底,视联动力已获得专利授权134项,软件著作权284项,公开专利申请700多项。而视联网平台里采用的全部技术,均为自主创新且已在全球多地申请专利保护。

扎根行业十年的视联动力做到了过去鲜有人想象的事情,其研发出的“V2V视联网”作为自主创新网络技术,在不使用思科IP协议、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CPU的情况下,切实做到了可以构建大规模、高性价比、互联互通、安全的高清视频融合通讯网络,在满足5G等层出不穷技术需求的前提下,搭建了一张“中国人自己的网络”。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总工程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家郭启全曾表示:“视联网具有结构性安全特征。”同时,隶属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于2017年3月针对视联网的安全性进行了技术论证和测评,同样得出了“结构性无安全漏洞和后门”、“结构性抗渗透攻击和信息泄露”、“核心网络无IP报文”、IP报文无法穿透等七个较高的安全特征描述。

依据该测评结论,传统IP技术攻击手段不能对视联网系统造成影响和破坏,结构性实现隔绝和免疫TCP/IP体系网络和应用层攻击的效果——因为“基因”不同于IP互联网,视联网可“免疫”黑客、木马、病毒攻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