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市场电动化浪潮的三个判断

汽车电子

2311人已加入

描述

(文章来源:汽车头条)

从国内到欧洲再到日本,电动化浪潮的蝴蝶效应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旋风,随着这股旋风越吹越大,最终吹来的是美丽新世界还是一场龙卷风般的灾难?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假如我们将从燃油车时代到电动化时代这一完整的衍变过程看作是一次100公里的长跑,我们现在跑了多少?

如果只有10公里,也就是刚刚起跑,那这场轰轰烈烈的电动化浪潮很可能最终成为一场闹剧。这意味着目前电池安全、电池回收、残值焦虑、能源结构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解决,各国各车企最终面对这一系列难题都将择路而退。

或是发展氢燃料,或是发展PHEV,甚至回归燃油车,继续榨取内燃机的潜力,这就需要制定中长期的新能源计划,从插电到纯电,将周期拉长至50年甚至更长,循序渐进地去发展相关产业,最终实现能源结构的改变,同时印证了一窝蜂地发展纯电动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认定电动化进程已跑到了50公里即棋至中盘,那无路可退的我们就必须要采用特殊手段加速推进,加速固电池的研发、动力电池标准化、发展换电模式、推进电池回收产业等等,用最短的时间去集中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近两年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提升及自燃事件的增多,新能源市场的关注点开始从续航向安全以及残值焦虑转移。从长远来看,稳定性强、衰减慢、残值高的固态电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案,大众也曾在此前表示将在2024年到2025年间批量生产固态电池,丰田将在2030年实现量产,而中国想要在电池领域抢占先机,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就要加速固态电池研发,在大众、丰田及奔驰等豪华品牌之前定义固态电池市场标准。

另外,换电模式则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残值焦虑和充电焦虑的捷径,这需要国家统一电池标准、兴建换电站、对电池统一管理,最后将衰减的电池用作储能设备,形成一套完整电池使用及回收产业链。而一旦统一电池标准且换电模式成型,那中国电动车行业将对国外品牌筑起一道高高的产业壁垒,BBA及大众丰田等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首先要进入换电产业链,中国将因此掌握整个电动车发展主动权。

如果认定电动化进程跑到了90公里,已进入冲刺阶段,那中国市场将等待大众、丰田及奔驰、宝马、奥迪等巨头来收拾残局,中国新能源车企将面临一次完败。

如今,15万的朗逸纯电和轩逸纯电已经释放出信号,即便海外品牌的电动车在续航、电池密度等方面远远落后自主品牌,但品牌号召力和对亏损的补血能力,仍将保证外资品牌的车型更有竞争力。豪华品牌们则将乐见汽车行业更快进入电动时代,因为不变的品牌溢价能力和更低的研发费用会保证豪华品牌获得更高的利润。至于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它们所面临的将是被迫应战的被动局面,无论是吉利、广汽、北汽还蔚来,也都将进入电动车的二次创业,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中国新能源产业最终收获的是一场完败。

三种判断、三种结果、三种应对,你认为哪一个更有可能呢?棋至中盘、无路可退的中国汽车要加速推进电动化进程,实现能源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完成新能源“弯道超车”的愿景,至于闹剧与完败,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