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不选择刷脸支付的原因是什么

触控感测

201人已加入

描述

当今,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移动支付逐渐被广泛推广开来。当前,中国是移动支付发展最大和最快的国家。移动支付的到来让很多人的支付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了。

移动支付现在已经蔓延到了大街小巷,甚至70岁的老阿姨都已经学会了用手机来买菜,而街边叫卖的小贩也早已用上了微信,支付宝收款。现在能有如此便利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感谢的是支付宝。支付宝在国内首创了使用扫二维码的方式来付款,二维码已经存在这么多年,但是是支付宝把它发挥到了极致。二维码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串字码变成图形,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神秘。其实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形成二维码,二维码的好处是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记忆,只需要携带好二维码就可以。

支付码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网址,我们通过摄像头来识别出这个网址,然后进行支付跳转。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有连接到了支付宝的网站才会拉起识别的行为。其他情况下,你用别的软件来扫支付宝的这个码就会显示无效,所以说二维码支付非常安全。当然支付宝做出来这项革新之后,微信也是紧随其后,现在国内的市场基本上被这两家给占有。虽然后来也有一些挑战者出现,但并没有对这两家形成威胁。

这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识别这个二维码必须要用你自己的手机。也就意味着你在没有携带手机的情况下就不能够完成支付,支付宝真的很为用户考虑,现在支付宝又率先推出了刷脸支付。希望用户能够在不携带手机的情况下就可以无痛的实现支付。今年在科技圈有两大特点,一个是5G,另一个就是刷脸支付。

刷脸支付现在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是商家的设备比较少,其次是消费者接受程度还比较低。商家的事情只有商家去解决,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有两大担心。第1个担心的就是刷脸支付是否安全?第2个担心的是刷脸支付是否方便?今天我要这两个问题,我们来聊一聊今天你刷脸了吗?

刷脸支付是否安全?

对于支付来说第一首要的问题就是安全,如果说连安全都没有办法保证还提什么方便。

关于刷脸支付是否安全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从手机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在大部分的手机都支持刷脸解锁,但是在支付时还是使用指纹。但是在这些手机中也有例外,比如说苹果。苹果X没有指纹,所以可以使用面容付款。那么说苹果为什么比安卓手机更加大胆呢?这就要说到现在面部识别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就是识别平面的照片,是大部分安卓手机的做法。另外一种就是以苹果为代表的3d结构光。

面部识别现在之所以表现的不安全,就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平面识别的方式,用一张照片就可以欺骗对方。而且这是和硬件有关系,并不能通过软件来实现修改。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软件在注册时会提示让你摇摇头,张张嘴。其实是为了拍更多的照片,来确认你就是你。而苹果在这方面就谨慎了很多,苹果实际上是给你的面部建立一个3d模型,然后每次去识别这个3d模型是否与使用者匹配。

苹果的面容识别现在很难欺骗,其难易程度甚至超过了妇科一个指纹膜。所以说面容识别如果采用3d结构光的情况下,安全程度其实和指纹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家使用的设备看起来很专业,而不是商家用自己的摄像头就可以实现识别。

刷脸支付是否方便?

刷脸支付其实从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推广,但是到现在的推广还处于很缓慢的阶段。这就需要从商家和消费者角度来分开讲:

对于商家来说:

虽然厂家的设备是免费提供,但是会制定一定的任务量。本来的就是很方便的,一个支付方式,这种制定任务量的方法会让有些商家望而却步。而且为了收回设备成本,这些设备或多或少都会扣取一定的费用。但是在使用普通的支付方式时,就没有这部分困扰,将这种得力不讨好的事情,商家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在推广起来就变得很难。

对于消费者来说:

目前刷脸支付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消费者只是尝鲜而已,并没有作为一种正常的职务方式。愿意去尝试刷脸支付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刚刚适应手机支付,认为这样就非常好,他们对别人的摄像头始终有种危机感。

当然以上只是比较浅显的理解,那么刷脸支付之所以没有快速推广开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

刷脸支付其实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不过是商家自己制造了一种需求,然后让消费者被迫使用。虽然说很多人会出现忘带钱的情况,甚至忘带家门钥匙,但是并不会忘带自己手机。而商家则认为消费者有这种需求,而且把这种需求无限放大。这就像当年超市所推广的无人结账一样,这种方式不能说没有任何益处。但是最后为什么会失败了呢?

刷脸支付更有一种像是在别人的手机上操作自己支付宝的感觉,所以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安全。所以说刷脸支付的初衷就存在问题,即便是以后所有的商家都安装上设备,在使用上也并不会像现在的二维码一样来得那么普遍。

二维码支付方式之所以推广比较快,就是因为成本小。对于街边卖菜的阿姨来说二维码就完全足够,其实这种人群占了移动收款中的一半以上。难道一个卖菜阿姨还需要在三轮车上绑定一个刷脸设备吗?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