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和医疗会如何发展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这一波漫长的家里蹲之后,很多人都判断,中国的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将出现巨大的市场。

而在近期的资本市场上,两者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过,下一代的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是什么样子,大家却众说纷纭,介于近期大量的朋友咨询,政事堂今天就专门写一篇文章进行推演。

目前,无论是互联网教育,还是互联网医疗,都是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一类是针对固定的客群做产品,另一类是针对广泛的客群做平台。

现阶段,那些做互联网化产品的各类初创公司,普遍是资本市场上的宠儿。

不过在政事堂看来,这一波“家里蹲”对于这些产品类公司的利好,远没有近期股价上面体现出来的那么多,真正获得红利的,实际上是那些做平台类的巨头。

中国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在双创的鼓励之下,在西方被验证过成功的项目我们都移植过了,没验证过的我们基本也把路趟过了。

可以说,在硬件技术不出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出现巨大蓝海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尤其是教育和医疗这俩领域,属于标准的经验学科,是以人为本的领域,类似于VR,AR,5G之类的小幅度技术提升,并不会根本性的改变整个行业。

为了解释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我们把“互联网+”的企业,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产品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把线下的各类服务搬到线上,以提升效率,第二类是产业的互联网化,把整个产业整合成基建,创造出新的产业动能。

聊天室和论坛,是第一类,QQ和微信是第二类,

电子词典和翻译机是第一类,百度和小度是第二类,

公司OA系统是第一类,云计算和钉钉是第二类,

P2P金融公司是第一类,余额宝和支付宝是第二类。

这么一对比,我们就会明白,P2P公司的集体垮台是历史的必然。

一方面,所有第一类的公司,都是没有“护城河”,无论你做的多好,竞争对手只要比你更能烧钱,就能把你挤走,前期可能利润丰厚,但只要市场充分竞争,利润就会变得非常的薄,导致烧的钱没办法回本,出现现金流危机。

另一方面,互联网化的升级改革必然会遭遇到传统势力的阻挠,而目前所有尚未互联网化的行业,利益集团都不是一般的大。大家很可能刚烧了不少钱,可还没进行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后的洗白,就被监管掐死了。

而第二类公司相比于第一类公司,最大的好处,在于一开始就能够做出来增量的蛋糕避免存量博弈,而且,利用平台的规模化,可以把规模作为基建,去赚取其他领域的钱。

譬如说马云的余额宝,做的不是产品互联网化而是互联网化的平台。

他最开始的切入点是传统银行看不起的小额存款,不仅一开始躲过了银行利益集团的围剿,而且其稳定的收益也不会像P2P那样对社会造成冲击和影响。

所以就活了下来,发展成为了蚂蚁金服。

而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也是同样的道理,搞产品的互联网化,不仅要与传统领域进行直接的竞争,还要面对监管的打击。

最痛苦的是等你顶着万难做起来了,可是你缺乏护城河,资本很容易催生出跟你类似的产品。

就不用说之前把首富之子王思聪都拖垮的直播行业,就看几百亿美金砸出来出行大战,如今只要金主爸爸舍得补贴,随时可以砸出来一个新的滴滴和摩拜,而且成本只会比当初更低。

而我们想象一下,因为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利益集团远比出租车这个群体大多了。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远程教育,还是远程医疗,根据目前技术不会出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做产品的互联网化升级,效率提升的会非常有限。

反而由于其侵害了大量传统领域的利益,则很容易导致老师医生的抵制和监管的遏制。

想一想移动出行被各地频频打压就会明白,维护老师医生群体的稳定,对于政府来说,远比那些出租车司机更重要。

所以,无论是互联网教育还是互联网医疗,未来最有机会的切入点,就像蚂蚁金服从小额存款做起那样,必然是门槛非常低,但是受众群体非常广的领域。

只有这样,才能既减少利益冲突有利于初期迅速发展,又可以利用巨大的规模效应搭建基建,跳出这俩领域,去赚取新动能的钱。

所以,可以推测出来,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博弈点,应该是各地的体检中心以及社区医疗站,而互联网教育的博弈点,则是那些能够看遍目前主流教育内容的APP或者小程序。

因为,这两个的背后,是靠砸钱可以完成的数据信息收集。(全国医院学校以及社保的数据不是钱能解决的,不在考虑范围内)

当然,这些可都不是一般的资本规模能做得起来的,所以各自行业内的大佬们,琢磨的应该是如何在这两个领域发力,拥有被收购与合作的价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