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真真假假你分得清吗

人工智能

621人已加入

描述

AI,人工智能,令人兴奋也教人愉快。一个贴身服务的APP,背后有AI支撑,能为你订机票、订餐厅、处理电子邮件,排行事历,但这些都是真的吗?你未曾想过,这可能是真人在幕后操作,假装是AI学着人类的服务。

AI,人工智能,令人兴奋也教人愉快,因为机器居然做的跟人一样,甚至比人做的更好。

一个贴身服务的APP,背后有AI支撑,能为你订机票、订餐厅、处理电子邮件,排行事历、安排会议,有时候还会提醒你天气不好要留意,语调坚定又带人性,大家称赞不已,说比真人服务还贴切。

但这些都是真的吗?据彭博社一篇报导,这可能是真人在幕后操作,假装是AI学着人类的服务。

这算是造假吗?服务不假,但不是AI,或说不全用AI,人机接口像跟人对话可能是用AI技术,但服务工作则由人去做,做好了再透过AI对话接口完成,所以是借用AI外壳的仿冒品。

周前,华尔街日报一篇报导,说Google一年前已经不再扫描用户的邮件,来用作个人化广告的内容,但仍允许上百家软件公司扫描数以亿计的用户邮件,其中一家邮件服务公司eDataSource的工程师,偶而会浏览一些邮件来增进AI的运算法。

另外,媒体也报导一家邮件服务软件公司Edison,AI工程师为了提升响应顾客的机智,也阅读顾客的邮件找灵感。

去年年底,账单处理公司Expensify用智能扫描技术,扫描出差旅行的收据,然后整理出一份干净的出差费清单,用来报公帐。不料被人发现,这家公司居然把客户的收据在亚马逊的在线人力市场Mechanical Turk公布,以很低的费用雇用人力把收据数据输入系统。收据是个人资料,姓名、地址、信用卡号、消费细节,有谁会愿意让不相干的人浏览?

AI处理文件,扫描后撷取相关内容,做整理的服务工作,大家本着一种诚信把文件交给AI,因为知道AI不会窥窃隐私。但由人扮演AI,经阅读后处理,隐私就可能完全泄漏,尤其是公司多半不会在隐私政策告诉用户会有「人类」来看你的文件。这些事件会不会引发隐私权争议,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文件处理公司ReadMe执行官Gregory Koberger说,用人力可以跳过技术与发展的负担,运作虽然不会扩大,但能让你跳过早期的困难做一些建构,他说他自己就是从假AI走过来的,因为人类参与AI原型(Prototyping)的制作是必要的。

他还在推特幽默的推文新创AI公司的方法,先雇用一群低薪的人做AI的工作,再假装这些工作是AI模仿人类智慧做出来的。然后等待有人发明真的AI出现。

发展AI需大量数据,并不容易,是否有够大的市场值得投资,更需要考虑,那是不是先从风险小的假冒开始?大公司也会用人力协助AI的运作,像脸书的个人助理“M”,也曾用人力支持。

AI要完全自动运转并不容易,有时用人力辅助反能更增加效果,这也是近来“人在圈子打转”(Human in the loop)的概念,不过这与暗地由人扮演AI的冒牌货不同。

跨国顾问公司麦肯锡估计,单就2006年的AI外国投资高达80-120亿美元,许多产品谈不上AI的新创公司,也赶来凑热闹,硅谷的创投资金投在假AI的也很普遍,有人会编造故事,把产品加上AI两个字吸引资金。柏克莱加州大学Stewart Russell教授说,他所读到关于AI的信息,有80%是错的,也正是这样对AI的误解,促成了假AI的出现。

那到底什么是真的AI,定义似并不明确,通常与“计算机辅助”及“自动化”混淆。计算机辅助已经普遍到日常生活,大家都懂,但未必是 AI。自动化,许多设备或作业自动运转,如果是按着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作,也不算是AI。

AI是经过庞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结果,能处理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果没有数据、没有机器学习的模型、没经过反复的实验,就不是真的AI。

创意设计家Idris Mootee说,假AI是违反市场伦理的不成熟技术,或许也是一种答案,但缺乏真实的竞争力,市场会渐渐了解真AI的能力,假产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