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机器人仍然可以与人类区分开吗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机器人将如何改变世界?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但是还尚未有答案的问题。毕竟,我们没有水晶球。我们所知道的是,近几十年来,数字化和自动化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在埃因霍温科技大学(TU / e),学生团队开始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在TU / e的社交机器人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和学生正在接受挑战:他们正在研究向机器人教授社交技能的方法。将来,机器人仍然可以与人类区分开吗?

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工作场所或家务劳动中,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人。机器人可以很好地执行实用且重复的任务,甚至比人类还要好。但是,当您想问一些问题时,您实际上与某人有多近?在谈话过程中,您要看着别人多久才能移开视线?这些都是我们甚至都没有想到的社交技能,这些事情只会自动发生。对于机器人来说,这些事情很难确定。

社会机器人实验室的创始人Emilia Barakova和Raymond Cuijpers每天都在研究这些问题。巴拉科娃(Barakova)是工业设计学院社会智能系统的高级讲师,库伊珀斯(Cuijpers)研究认知机器人和人机交互。“我们会逐步教授机器人的特定技能,”巴拉科娃解释说。“这总是涉及大量研究。” 因此,似乎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将不必担心完美的社交机器人将过自己的生活。

Cuijpers指出:“这是一个人类心理学和机器人技术融合的世界。” 社交机器人技术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现在,许多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机器人带来的实际和技术挑战上,而Cuijpers和Barakova则在展望未来。因为机器人去做事的次数越多,他们的社交技能就变得越重要。例如,正在对老年人护理机器人进行大量研究,以便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待更长的时间。“令我们震惊的是,人们用机器人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较小。当一个人上厕所需要帮助时,老人常常会感到不舒服。他们对机器人没有那种感觉。” Cuijpers解释说。“他们需要一个公正的机器人,一个伙伴,有点像宠物。

巴拉科娃说:“机器人需要能够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Cuijpers继续说道:“如果机器人问事情进展如何,一个人可以说他们做得很好。但是这个词本身通常不会说太多。您看着面部表情,然后听语调,看是否真的有人说过。”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该机器人还通过查看非语言交流来理解说话时所处的环境。据他介绍,这对于类人机器人(类似于人的机器人)以及诸如服务机器人之类的机器都非常重要。“大多数机器人与人合作,因此需要了解人。对于看起来像人类的机器人而言,例如通过面部表情进行非语言交流更容易。”

在过去的几年中,巴拉科娃(Barakova)一直在研究使用机器人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方法。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识别非语言交流非常困难。机器人学会了许多非语言形式的交流,然后可以传达给孩子。“例如,机器人和孩子可以一起玩记忆游戏。孩子将卡片翻过来,机器人看着匹配的卡片,该卡片仍被上下翻转。这会教孩子按照机器人的观看方向去找卡片,”巴拉科娃继续说道。“遵循观看方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社交技巧。这种机器人还能够为有认知或视觉障碍的人提供支持。

为了训练机器人的社交行为,Cuijpers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的文献很多。例如,心理学家已经就眼神接触制定了定性规则。他说:“正在倾听的人几乎整个时间都在看着对方,而偶尔在交谈的人则凝视着太空。” “我正在尝试将其转化为模型,如定性规则一样,机器人可以应用。我们可以随后对其进行测试并对其进行完善,直到对机器人的行为感到满意为止。”

除此之外,Cuijpers说,机器人利用了许多基本的社会规则,例如交通规则。“一位毕业生对自动推车进行了研究,这些推车穿过医院的走廊来洗衣服。机器人使用导航来知道要行驶到哪里。这样做时,它会利用基本规则,就像始终在右侧行驶一样。当道路上有障碍物时,事情会变得很有趣。”他说。“原则上,只要没有来往的交通,机器人就可以驶过左侧。然后,它必须加快,减速或停止。为了做出决定,它还必须查看另一个人在做什么,并指出它打算做什么。因此,它必须能够读取并发出非语言信号”。

最终,要使用这些类型的应用程序,需要进行大量测试。Cuijpers解释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常是在心理学中进行的,不同于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 “此外,模型可以在一个房间内与一个人一起很好地工作,但是当有多个人时,模型将变得更加困难。” 这些都是研究人员需要考虑的所有方面。

机器人的全球研究正在进行中,亚洲处于最前沿。“机器人在这里被广泛接受,而人们在荷兰则更加持怀疑态度。” 为了使人们相信机器人的优势,Barakova认为需要更强大的应用程序。机器人必须能够随时随地工作。“当人们体验使用机器人的感觉时,当他们看到可能性是什么时,他们通常会更开放。”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研究新的应用程序,并研究如何最好地将机器人融入人们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中。
        责任编辑:tzh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