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领域还能走多远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2012年,美国科幻大片《普罗米修斯》中,女主在太空舱里让机器人帮自己做剖腹手术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8年后,尽管科幻理想尚未照进现实中的手术室,人工智能却已深度介入生命健康管理的各个阶段,在辅助诊断、介入治疗、术后康复和健康监测等方面不断打磨医疗精度。

  在刚刚结束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百度的AI眼底筛查一体机前始终排着长长的队伍。该一体机以拍摄的二维眼底图输入,映射回真实的三维眼底形态,通过深度学习精准算法,提取眼底四大生理结构,并评估眼底病风险。据悉,整个检查过程只需1-2分钟,系统在10秒内就能够输出筛查报告,涉及病变位置、等级。

  “我们希望借此提升眼科医生的工作效率,为他们减轻负担”,百度共公共事务部经理石航介绍,产品能拓展眼底筛查的广度,在更基层、更偏远、眼科医生更难触及的地方去帮助患者。

  事实上,以辅助诊断、医学影像诊断为代表的“治疗前阶段”聚集了大量人工智能企业。2014年以来,AI技术的发展逐步进入垂直细分领域,医疗影像以其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而被认为是最早能够实现AI落地的场景之一。一时间,几十家创业公司涌入影像AI赛道,其中不乏已经拿到C轮融资的独角兽企业。今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安德医智旗下的颅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发放了国内首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此举被视为AI在医疗影像领域的重大突破。

  记者了解到,三类医疗器械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体外震波碎石机、有创内窥镜、超声手术刀等。级别最高,申请要求最严,难度最大的“三类证”花落医疗AI软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获得了官方背书。

  据媒体报道,2020年下半年,AI医疗三类证进入“井喷式”集中过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通过8家公司AI医疗器械审核,共计9项产品。目前通过审核的产品中,涉及心脏科、神经科、内分泌科、骨科、胸外科等学科。其中,心脏科产品数量最多,为4项,占比44.4%;其次是内分泌科,为2项,占比22.2%。

  技术和政策加持下,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领域迎来春天,但发展瓶颈依旧存在。安德医智中国区CEO李晶珏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分论坛上提到,数据共享是眼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发展中的最大痛点。

  “数字医生的老师是大数据,它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即需要学习,学习海量高质量的大数据。现在医疗人工智能发展中最大的痛点是数据,首先是数据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因为医疗数据涉及到个人隐私、伦理、数据安全、监管合规方面更加严格。”

  李晶珏表示,医疗数据非常复杂,“一个病人的数据不只是一次检查的数据,可能是全周期多模态的数据”,此外,不同医院诊疗水平、医生差异也比较大。对于AI医疗公司而言,获取高质量、全周期以及安全,合规的海量数据是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AI技术在诊间、手术室等具体医疗场景的落地,还有赖于硬件支持。软件与硬件的对接,成为制约AI医疗诊断技术商业化的又一难题。

  深圳帧观德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X射线成像领域的前沿科技企业,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论坛上,其创始人曹培炎以乳腺癌筛查为例,强调硬科技创新+AI对医疗产业的赋能效应。曹培炎说,国内的乳腺癌筛查推不起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数字乳腺机不满足要求;另一方面是阅片难。因此可以通过底层硬科技创新和AI诊断云平台的结合,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只有依托于硬件和数据入口,才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单纯做人工智能,商业化会非常困难。”

  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生命健康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落地无疑为提高早期诊断率,进而提升治愈率乃至改善生命质量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但对于赛道上的企业而言,狂欢之后仍需冷静思考:如何打破数据共享壁垒,如何与上下游企紧密联系,如何立足临床需求打磨产品以及最关键的,如何提高产品的诊断准确率。
责任编辑:YYX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