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后的CEO会让英特尔的未来变得更“好”?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作为全球芯片产业大佬的英特尔,其一举一动自然会受到业内,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这不,英特尔近日正式官宣,任命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为新一任首席执行官,自2021年2月15日起生效。消息一出,英特尔开盘涨超11%。那么问题来了,英特尔缘何选择现在更换CEO?更换后的CEO会让英特尔的未来变得更“好”吗?

财务驱动增长

前任CEO司睿博的功与“过”

在英特尔成立以来的 52 年中,其先后经历了7任 CEO,而在现任司睿博之前,英特尔所有的CEO 都或多或少拥有工程师经验或技术背景。也许正是由于缺乏技术背景,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英特尔担当CEO一职,难免显得捉襟见肘。但赶鸭子上架的司睿博只能采取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即从财务的角度来力保英特尔增长(主要通过出售或者削减不挣钱,甚至是亏损的业务)的策略。

这点从其担任英特尔CEO以来,种种举措可见一斑。

例如2019年4月,在苹果宣布与高通达成和解协议当天,就立刻宣布英特尔退出 5G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业务,并在随后以1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了昔日5G调制解调器惟一的合作伙伴苹果。

对于司睿博的这一举措,包括大摩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均表达了乐观,认为英特尔远离一个不可能赚到钱的市场是好事,这样可以减少成本至少10亿美元,再加上减少的资本开支,英特尔的现金流至少增加20亿美元。

又如2020年2月,宣布放弃 Nervana AI芯片的开发,转而支持其在2019年底收购的 Habana Labs 产品。

对此,英特尔的解释是,此举在征求其工程师和大客户的反馈之后做出这一决策的,将充分利用“合并的AI人才和技术来制造领先市场的AI产品。”反馈表明,代号为Spring Hill和Spring Crest的第二代Nervana设计根本满足不了那些高性能工作负载的要求。这些客户提到Habana是可与英特尔一较高下的优选平台。其中Facebook这样的大客户已向英特尔明确表达了其观点:“你需要获得一种更好的芯片。“

最后则是2020 年 10 月以 90 亿美元的价格,砍掉了NAND 闪存业务,而在这笔交易中,英特尔还出售了位于中国大连,也是其在亚洲惟一的晶圆制造工厂—NAND 闪存工厂。

对于此次出售,司睿博表示:这次交易能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投资具有差异化特点的技术,从而令我们在客户的成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且为我们的投资者产出可观的回报。而本次交易获得的资金用于开发业界领先的产品和加强其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业务重点,包括人工智能(AI)、5G 网络与智能、自动驾驶相关边缘设备。

除了出售非核心和不赚钱的业务,财务出身的司睿博在其担任英特尔CEO期间,为了提升英特尔的每股收益,还先后斥资百亿美元回购自家的股票。

不知业内看了上述司睿博担任英特尔CEO期间的主要举措作何感想?

我们认为,从商业角度,司睿博无可厚非,甚至在英特尔10纳米和7纳米制程技术屡屡延期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维系增长和回报股东的最佳选择,也是司睿博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但无奈的是,在业内、股东、资本市场中,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和增长力理应来自技术创新,而非不可持续的基于缩减成本的财务方面的运营,加之其公认的对标对象AMD在台积电先进制程(主要是先于英特尔的7纳米)加持下的猛攻及取得的业绩(相对于自身),英特尔的股价在司睿博担任英特尔CEO期间非但没有增长,反而略有下滑。相比之下,对手AMD的股价几乎翻了4倍。

司睿博的种种举措,并未得到外界的认可,甚至愈演愈烈。例如去年12月,丹•勒布(DanLoeb)领导的对冲基金ThirdPoint敦促英特尔董事会探索“战略选项”。此前,英特尔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AMD、三星和台积电抢走。ThirdPoint还敦促英特尔剥离“失败的收购”,甚至出售该公司的制造业务,并批评英特尔“失去制造业领导地位”。

重重压力之下,作为非工程师经验或技术背景的司睿博到了该离开英特尔CEO位子的时候了!

创新驱动增长

继任CEO帕特•基辛格的机遇、考验与选择

提及此次英特尔CEO的更换,除了我们前述司睿博的种种举措未能得到业内认可,而让英特尔承受巨大外界压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英特尔在短暂经历了司睿博时代后,终于开始进入发力的新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拥有工程师经验或技术背景,尤其还曾经是英特尔的核心技术领导的人来执掌英特尔CEO的帅印,不仅决定着新阶段发力的效应,更影响着英特尔的未来。

所谓新阶段,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标志是英特尔延迟的10纳米制程终于进入量产阶段,按照英特尔的说法,10纳米工艺技术生产的“冰湖”(Ice Lake)服务器芯片,将在本季度开始提高产量;今年将推出50种新的个人电脑处理器设计,其中30种采用新的10纳米制程。

更为关键的是,其预计10纳米制程的产量,在今年某个时候将会超过其前代14纳米的产量。这意味着,英特尔饱受外界质疑的制程技术在与AMD(台积电的7纳米)的竞争中将处于同一水平,甚至超越。Why?

例如通过第二代SuperFin晶体管技术等创新技术的采用,英特尔最新10纳米工艺可以实现节点内超过15%的性能提升,实现了其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单节点内性能增强。而根据台积电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其5纳米工艺相对于其之前的7纳米工艺的性能提升也仅为15%。这说明凭借非制程技术的创新,英特尔已经逼近与全制程迭代相当的过渡改进,加之英特尔10纳米制程本身的晶体管密度(衡量制程高低的重要指标)就高于台积电7纳米制程的晶体管密度,英特尔10纳米制程在性能表现将优于AMD采用的台积电的7纳米制程。

在此也许有人质疑,AMD已经开始采用台积电的5纳米制程,事实是,由于台积电5纳米制程产能的高度紧张(据称今年几乎全部的产能都被苹果包揽),加之成本的考量,今年,甚至明年AMD的主力产品依然会是基于台积电的7纳米制程,而5纳米的真正采用可能要等到2022年了(AMD表示,预计将在2022年底前推出采用台积电5nm工艺的“Genoa”—热那亚处理器)。

那么从现在到2022年之间,继任英特尔CEO的帕特•基辛格如何利用形成的10纳米制程的量产优势,迅速遏制过去几年间AMD崛起的势头将是对帕特•基辛格能力的第一考验。

另外一个代表英特尔进入发力新阶段的是英特尔近期将对外公布其7纳米制程的最新进展。鉴于去年英特尔发布了7纳米制程再次延迟的消息,即将到来的这次最新进展的公布颇为值得关注。我们预测可能更多是利好的消息。

即便是按照去年宣布的延期发布,从技术角度看,与上述英特尔10纳米对决AMD采用的台积电7纳米制程类似,英特尔的7nm晶体管密度为200~240MTr/mm²,台积电目前投产的5nm制程仅有170MTr/mm²的水准;而在台积电已经公布的3nm制程,晶体管密度为290~314MTr/mm²,作为对比,英特尔5nm则将会达到400~480MTr/mm²的水准。换句话说,届时英特尔“上一代”的制程,在制造水准上就相当于台积电“下一代”工艺的1.5倍甚至更高。

那么英特尔的7纳米2022年能否如期量产?是否可以实现上述关键技术指标,将是对帕特•基辛格能力的第二考验,并关系到英特尔能否在这一关键技术节点开始全面夺回芯片制造优势。

如果说上述是对帕特•基辛格机遇之下的挑战(如何遏制AMD,重夺芯片制造优势),那么此前业内一直传闻,包括英特尔前任CEO司睿博都曾对外宣称正在评估和考量的,未来英特尔将芯片制造外包,则让帕特•基辛格面临选择,而这个选择的结果,在未来又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前述基于机遇挑战下的结果。

提及芯片制造外包,瑞银分析师Timothy Arcuri认为2026年英特尔公司80%的芯片制造都要外包出去,大概只有最高端的服务器级CPU自产。他还预测,外包对英特尔来说有很强的财务收益,即便只有50%的业务外包出去,英特尔每年都能节省40亿美元的开支,自由现金流增加25%,按照15倍的PE计算,英特尔的股票预计也能增长10—15美元。

尽管芯片外包会给英特尔带来财务方面较大的收益,但业内,包括英特尔内部均对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在英特尔工作了20年的前工程师弗FrançoisPiednoël说,外包会带来风险,因为这涉及芯片设计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影响性能。

负责英特尔最重要的,包括那些涉及服务器芯片和人工智能计算的Navin Shenoy认为,与必须依靠他人的竞争对手相比,拥有芯片工厂是一个优势。他说:“在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制造能力,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我们不会因此而丧失。”

Cowen & Co.分析师马特•拉姆齐(Matt Ramsay)则认为,采取外包做法将意味着行业的一个巨大转变,英特尔最大的差异化优势(differentiator)也将不复存在。

金融服务公司Raymond James 的知名分析师Caso 则认为,英特尔把领先的技术外包(例如台积电),将放弃50 年以来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一边是诱人的财务(包括股价)收益;一边由此带来的IDM打造的芯片产业核心竞争力可能的丧失,何去何从?

如果说帕特•基辛格因其《平衡的智慧》一书中阐述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而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称赞,那么回归英特尔之后,其能否将这种平衡的智慧用到未来英特尔的战略选择中,将事关英特尔的未来。

总结:在经历了始于2018年最新10纳米制程延期及随之而来的换帅,我们认为,英特尔前任CEO司睿博从财务角度优化了英特尔的业务(我们觉得也很有必要),虽然缺乏工程师或者技术背景,让其在技术创新、产品等层面(诸如内部的规划与协调、未来英特尔的技术发展路线等)难以施展,但在交接之时,10纳米的最终量产、从CPU,向多体系架构的XPU(Xe架构,集合CPU,GPU,加速器,FPGA等)转型的布局已经完成,之后如何执行,充分整合和发挥多体系架构的优势,这些均与充分的技术与行业积淀密切相关,而帕特•基辛格无疑是最佳的CEO人选。但就像我们前述的,机遇、考验、选择犹存!
       责任编辑:tzh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