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命令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

描述

在测试和部署网络通信应用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网络不通的问题。一般都会想到ping一下。那么ping命令的作用和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ping 命令是基于 ICMP 协议来工作的,要明白ping, 先了解下ICMP协议吧~

ICMP协议

ICMP全称为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那么具体是怎么“控制”的呢?

在复杂的网络传输环境里,数据包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传输失败。网络层的I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包协议,它并不能保证数据一定被送达,因此,我们需要其它的协议,在数据包传发送异常时,能将异常信息传回来,这样才可以调整传输策略,以此来控制整个局面。

ICMP协议格式

ICMP 协议是通过IP协议来发送的,报文封装在 IP 包里面。如下:

ICMP报文格式:

ICMP数据包由8bit的类型字段和8bit的代码字段以及16bit的校验字段再加上选项数据组成。ICMP报文大致分为两类:查询报文类型和差错报文类型。

查询报文类型

查询报文主要应用于ping查询、子网掩码查询、时间戳查询等。ping命令其实就是对ICMP协议查询报文类型的使用。

主机A ping 主机B时,ping命令在主机A构建ICMP请求数据包时,ICMP的类型字段为8(回送请求),当主机B构建ICMP请求数据包时,ICMP的类型字段为0(回送应答)。如果主机A在一定时间内收到了主机B的应答,则表明两台主机之间网络是可达的。

差错报文类型

差错报文主要产生于数据传送发送错误的时候,包括:目标不可达(网络不可达、主机不可达、协议不可达、端口不可达、禁止分片等)、超时、参数问题、重定向(网络重定向、主机重定向等)等。

IP 路由器无法将 IP 数据包发送给目标地址时,会给发送端主机返回一个目标不可达的 ICMP 消息,并在这个消息中显示不可达的具体原因,原因记录在 ICMP 包头的代码字段。

ping命令的工作过程

举一个例子来描述「ping」命令的工作过程:

假设有两个主机,主机A(192.168.0.1)和主机B(192.168.0.2),现在我们要监测主机A和主机B之间网络是否可达,在主机A上输入命令:ping 192.168.0.2

1.发送端主机构建ICMP请求数据包。ping命令会在主机A上构建一个 ICMP的请求数据包。数据包包含多个字段,主要的有类型和序号。类型:在请求数据包中,类型字段为8;序号:主要用于区分连续 ping 的时候发出的多个数据包。

每发出一个请求数据包,序号会自动加 1。为了能够计算往返时间 RTT,它会在报文的数据部分插入发送时间。

2.IP层构建IP数据包。ICMP协议会将这个数据包以及目标IP(192.168.0.2)等信息一同交给IP层协议。IP层协议得到这些信息后,将源地址(即本机IP)、目标地址(即目标IP:192.168.0.2)、再加上一些其它的控制信息,构建成一个IP数据包。

3.加入MAC地址。需要通过ARP映射表找出目标IP(192.168.0.2)所对应的MAC地址。当拿到了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本机MAC后,一并交给数据链路层,组装成一个数据帧,依据以太网的介质访问规则,将它们传送出出去。

主机B收到数据帧后,进行如下步骤:

1.检查MAC地址,丢弃或接收,提取IP数据包。当主机B收到这个数据帧之后,会首先检查它的目标MAC地址是不是本机,如果是就接收下来处理,接收之后会检查这个数据帧,将数据帧中的IP数据包取出来,交给本机的IP层协议。

2.IP层检查IP。IP层协议检查完之后,再将ICMP数据包取出来交给ICMP协议处理。

3.构建ICMP应答包。应答包的类型字段为 0,序号为接收到的请求数据包中的序号。

4.应答数据包回发给主机A。

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主机A收到了应答包,则说明它与主机B之间网络可达,如果没有收到,则说明网络不可达。除了监测是否可达以外,还可以利用应答时间和发起时间之间的差值,计算出数据包的延迟耗时。

课堂练习

关于ICMP协议与ping命令如何工作我们已经了解了,那对于我们在云上搭建的应用,如何测试弹性云服务器间的通信状况呢?

回忆一下,弹性云服务器数据流量的进出是需要遵守安全组规则的,没有安全组规则的允许,谁都不能访问。

那我们就可以在安全组中添加放通ICMP协议的安全组规则,允许其他云服务器通过 ICMP 协议访问该云服务器,进而实现通过ping命令来测试弹性云服务器间的通信状况了。

安全组规则配置如下:

原文标题:爆文速递| 网络好不好,ping一下就知道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华为开发者社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