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Thread Studio开发团队推出VSCode平台开发插件

描述

转眼间RT-Thread Studio V2.1.0已经发布两个多月了,估计很多用户已经在翘首期待V2.1.1更新完善版本了,V2.1.1版本已经在路上,很快也会和大家见面了,不过在这之前RT-Thread Studio开发团队先给大家推出一款VSCode平台开发插件。  

VSCode是一套轻量级的编辑器,同时也可以通过插件来适配更多的功能。通过社区,我们也了解到很多的开发者在使用它。本着以开发者为中心的理念,为了让开发者在使用RT-Thread时更方便,所以推出了这样一套VSCode插件。此外,我们仍会大力推进RT-Thread Studio本身,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希望能够让两个平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大家更好的使用RT-Thread。

RT-Thread Studio For VSCode V1.0.0作为VSCode插件的第一个版本,目前暂时不支持创建工程,但是支持打开RT-Thread bsp工程或者RT-Thread Studio创建的工程进行开发。

RT-Thread Studio For VSCode V1.0.0有以下主要的功能特性:

工程开发管理

RT-Thread Studio For VSCode支持单工程开发 和 多个工程 同时开发模式。

单工程开发管理

单工程开发顾名思义即工程窗口只能打开一个工程开发。可以通过 打开工程 指定一个 RT-Thread 工程目录即可将工程加入到工程窗口。每次通过 打开工程 加入工程后,工程窗口只会显示当前加入的那个工程,即单工程开发模式。

多工程开发管理

多工程开发顾名思义即支持工程窗口同时存在多个工程。您可以通过 添加工程到工作区 来加入一个新的工程,即显示多个 RT-Thread 工程,形成一个工作区,您可以通过 工作区另存为 选择一个存储目录存储成 .code-workspace 文件,下次想打开这个工作区时,只需打开此 .code-workspace 文件即可。

RT-Thread SettingsRT-Thread Settings 是RT-Thread图形化配置系统,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 RT-Thread 组件和各类最新、流行的软件包配置,通过点击 RT-Thread Settings , 在配置界面勾选对应的组件或者软件包,确认后,执行 右键->更新软件包,即会自动为您下载软件包并将配置应用到您的工程。

工具链支持RT-Thread Studio For Vscode 支持 GNU ARM GCC 和 ARM CC 两种工具链,GNU ARM GCC 相对更加实用,ARM CC 编译出来的代码更小、更有效率。这两种工具链的参数都可以在 rtconfig.py中配置。   ARM CC 工具链目前仅支持 BSP 工程,GNU ARM GCC 工具链支持芯片工程和 BSP 工程

构建/清理

在 RT-Thread 工程中,将鼠标放到到工程名上,大家会发现四个按钮会出现。第一个为 构建/编译 按钮,第四个为 清理 按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构建工程 和 清理工程,并且都是采用 scons 方式进程构建/清理。构建/清理成功后,会为您自动刷新工程目录。   另外,工程右键也有 构建/清理 的按钮,您可以根据您的习惯来选择不同的方式。

下载/调试

将鼠标放到到工程名上后出现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按钮分别为 下载 和 调试 按钮。   下载过程中,有完成的信息提示与下载进度提示;点击调试后,也会有详细的调试信息和调试进度提示,进入断点后,你可以操作右上角的调试工具,进行单步、全速、回退、复位等操作。整个下载和调试过程相信会给你带来更好的体验。

跨平台

RT-Thread Studio For VSCode 支持 windows、linux、macos 系统,在这些常用的桌面操作系统中,你都可以体验开发 RT-Thread 的乐趣啦。在 linux、macos 系统中,调试器暂时只支持 QEMU,其它调试器正在陆续支持中。   以上是本次RT-Thread Studio For VSCode V1.0.0的主要功能特性,更多特性,更多惊喜希望大家能亲自下载安装体验去发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安装

安装 RT-Thread Studio For VSCode

如果没有下载过VSCode 需要先去VSCode 官网下载VSCode ,然后打开 VSCode ,切换到 扩展 视图, 搜索 RT-Thread, 点击 RT-Thread Studio ,右侧点击安装即可

原文标题:Linux环境也能用!RT-Thread Studio for VS Code 重磅来袭!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RTThread物联网操作系统】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