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动降噪的发展历程

描述

40亿年前,简单的分子进化为更复杂的能量载体,无机物、有机物再到到承载信息的RNA。遗传物质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生理系统提供的能量支持与感觉系统获取的信息下逐渐催生了更为高级的大脑与意识的产生。从0到1,再从1到N,世界上的万般事物都在不断进化。

科技领域一样如此,创新为王,适者生存。以降噪为例,人类与噪音的斗争由来已久,并颇显被动。而随着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观点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让胜利的天平逐渐倾斜。

1933年

德国物理学家 Paul Lueg首次提出主动降噪(ANC)概念odec 信号链得以产生。

自此,一场耳机行业“革命”的浪潮被掀起。ADI一直保持着与业界

1978年

Bose创始人AmarG. Bose博士在从欧洲飞往波士顿的飞机上,发现飞机引擎的噪音扫净了他戴耳机欣赏音乐的兴致。这激发了他创造了第一款降噪音的耳机。

1990s

ADI fellow Bob Adam发明和开发了单片SigmaDelta Audio ADC。

2000s

ADI fellow Khiem Nguyen发明和推动了低延时,低功耗Audio C企业的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在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2012年

ADAU1772

192 kHz处理路径

双二阶滤波器、限幅器、音量控制、混合

ADC: 102 dB SNR

DAC +HPAMP :107 dB组合SNR

可编程低延时音频处理引擎

低延迟24位ADC和DAC

串行端口采样速率:8 kHz至192 kHz

模拟至模拟延迟:38 μs

6mm x 4.3mm

2017年

ADAU1777

784 kHz处理路径

双二阶滤波器、限幅器、音量控制、混合

ADC: 102 dB SNR

DAC +HPAMP :108 dB组合SNR

可编程低延时音频处理引擎

低延迟24位ADC和DAC

串行端口采样速率:8 kHz至192 kHz

模拟至模拟延迟:5 μs

全双工、异步采样速率转换器(ASRC)

低功耗

3.8mm x 3.2mm

2019年

ADAU1787

784 kHz处理路径

双二阶滤波器、限幅器、音量控制、混合

可使用 SigmaStudio 进行可视化编程

高达 50 MIPS 性能

ADC: 96 dB SNR

DAC +HPAMP :105 dB组合SNR

可编程低延时音频处理引擎

28 位 SigmaDSP 音频处理内核

低延迟24位ADC和DAC

串行端口采样速率:8 kHz至768 kHz

模拟至模拟延迟:5 μs

低功耗

2.7mm x 2.3mm

2021年

ADAU1860

最高100MHz DSP主频

320KB 片上内存

784 kHz处理路径

双二阶滤波器、限幅器、音量控制、混合

ADC: 106 dB SNR

DAC+HPAMP:110 dB组合SNR

32 位 HiFi-3z 音频处理内核

可编程低延时音频处理引擎

低延迟24位ADC和DAC

串行端口采样速率:8 kHz至768 kHz

低功耗Voice Wakeup Mode

模拟至模拟延迟:5 μs

系统低功耗

3.0mm x 2.7mm

ADAU1850

784 kHz处理路径

双二阶滤波器、限幅器、音量控制、混合

ADC: 106 dB SNR

DAC+HPAMP:110 dB组合SNR

可编程低延时音频处理引擎

低延迟24位ADC和DAC

串行端口采样速率:8 kHz至768 kHz

模拟至模拟延迟:5 μs

系统低功耗

3.0mm x 1.8mm

SSM6515

基于3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低功耗D类音频放大器

3.5uV 底噪, 110dBSNR

1mm x 1.4mm

责任编辑:ha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