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访谈|医疗级智能穿戴:芯片大咖与终端大佬的对话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随着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需求的提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TWS耳机等产品也迎来了技术的升级。在智能手表方面,成人手表开始从轻智能向智能赛道转换的过程中集成新的功能,儿童手表中,视频通话、娱乐社交等新应用的加入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在TWS耳机方面,今年10月,华米发布了新款TWS耳机,这款耳机新增心率监测功能。从华米带来一款具备健康监测的TWS耳机来看,TWS市场在医疗健康的赛道也才刚刚开始。由此可以发现,可穿戴设备厂商接下来的赛道将走向功能的升级、医疗级等方向。
 
那么,可穿戴设备在升级迭代过程中存在哪些现实挑战?在电子发烧友网举办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性能痛点与生态》线上直播活动上,来自英飞凌公司安全互联系统事业部市场经理赵明智、ADI 公司医疗、消费与新兴业务总监赵延辉、深圳市友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 颜宏武、深圳市爱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何岸四位业界大咖,分享了最新的市场观察。
 

续航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如何打造低功耗的能力?

 
在产品升级的过程中,关于可穿戴设备的相关问题也开始显现,尽管目前已经有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达到了14天,但续航问题还未完成解决;另一方面是在走向医疗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精准度、产品认证、消费者习惯培养等。
 
·功耗与性能可以兼得
 
要续航还是要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续航这个“死结”正逐渐解开。英飞凌公司安全互联系统事业部市场经理赵明智表示,将元器件所独立的功耗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做到最优质是芯片供应商在解决续航问题上的大方向。其次,在独立元器件做到了极致之后,还需要做系统整合才能让整体的功耗才会有持续下降。目前的技术已经能解决一部分续航问题,但是对于屏幕、无线连接等耗电比较复杂的功能还存在提升空间。
 
对于续航问题,ADI 公司医疗、消费与新兴业务总监赵延辉提到两方面的解决方案。第一是做减法,智能手表里面可以集成很多功能,但不是所有的功能都是常用功能,例如儿童、成人等不同的人群所需功能都是不一样的,可以针对特定市场去除部分非必需功能。第二是加法,这也是终端厂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在叠加不同传感器时会占用电池的空间,这就需要相关厂家集成传感器做统一的处理,从而降低系统功耗。在电源方面,对于电量计能否提升电池的效率对续航也有部分影响。
 
·以安全为前提的长续航
 
任何连接都以安全作为前提,那么在强调功耗的过程中是不是会牺牲安全性能呢?
 
赵明智认为,从目前的这个技术水平来看,功耗与安全并不矛盾。英飞凌的解决方案是会把相应的密钥跟云上沟通方式放在一个独立的芯片里,经过一些加密构造、设计工艺等方面,从而保证相应的安全等级。“总体来说,这种芯片对功耗、成本的增加并不多。当然不排除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可能在数据安全的计算上会有更复杂的逻辑,或者更复杂的芯片出现时,就会对功耗有一定的损失,但是目前功耗和安全是可以兼顾的。”
 
随着技术的升级,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也在逐渐改进。OPPO Watch 2 可以实现16 天的超长续航,HUAWEI WATCH 3的超长续航模式是14天,HUAWEI WATCH 3 Pro则可以达到21天,普遍来看,市面上不少智能手表续航时间已经可以实现14天的超长续航。但一些具备通话功能的电话手表在续航方面还存在挑战,那么除了加大电池容量还能从哪些方面提升手表的待机时间呢?
 
赵延辉提到三个方面,第一是要解决电源效率的问题,第二是在提升电源效率时,要兼顾通话质量等其他信号的完整性;第三是电量计的选择,例如选择具备电压器和扩容器集成的电量计。除了电源管理,爱都科技专家何岸也提到,可以通过选择基于RTOS的轻智能系统、低功耗的元器件等方面降低功耗。友宏科技专家颜宏武认为可以通过人性化的软件设计提升待机时间。
 
通向医疗级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智能手表走向医疗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性,这是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者群体增加,以及消费者对自我健康监测的重视等背景下形成的发展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具备运动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与传统的医疗级产品还存在较大的区别。
 
·不能忽视的现实挑战

 
ADI 专家赵延辉分析说,智能手表是在手腕上进行体征监测,在复杂的运动条件下,要想精准检测微小的生命体征信号需要精度足够高的硬件设备,以及强大处理能力,这需要IC厂商在兼顾功耗时,不断提升元器件的信噪比。“这就需要IC厂商和系统厂商等共同做算法优化,共同攻克难题。”
 
英飞凌专家赵明智提到,除了数据的精准度,面对复杂的场景,能否真正采集相应的数据,达到医疗的准入级别?这也是终端设备厂商、芯片厂商,需要一起攻克的技术难题。
 
友宏科技专家颜宏武提到,目前提到的心率、血压等传感器已经达到医疗级,实际在做医疗级认证时还是存在差别的。智能手表在走向医疗级的过程中,还卡在认证的路上,何岸表示,“智能穿戴产品认证周期比较长,FDA认证大概周期在1~2年,但是穿戴产品上市到下市也就1~2年,这就存在还没认证通过就下市的风险。这是矛盾的事情。”
 
长时间的认证周期造成厂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产出却不是正比。“目前市面上的接近医疗级的智能手表售价基本是在上千的,一些具备更加复杂的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例如血糖监测智能手表的售价甚至达到八千左右,这实际上已经超出消费者的接受范围”,作为对比,传统的血压仪等医疗级设备的售价基本在百元级别,成本无法降下来也由此成为商业化的痛点。“最核心的是要在拿到医疗认证之后,怎样把这个成本降下来”,友宏科技专家颜宏武表示。
 
另外一个问题涉及智能手表监测到的数据。在消费者方面,这需要得到消费者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如何体现数据的价值?笔者认为,数据的价值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厂商是否对数据进行评估,将得到评估报告反馈给消费者,二是收集到的数据能否被正规医院认可,而不是“仅供参考”。“对于数据的应用,这也是需要我们完善的方向。”颜宏武指出。
 
·商业过程中的突破
 
除了医疗级认证,智能手表走向医疗级的“最后一公里”还有消费者,这也是医疗级智能手表能否顺利商业化的重要因素。
 
在商业化角度,英飞凌专家赵明智分析,例如针对老年人市场,外形是否需要做一些大的改观,怎么样去迎合这个终端客户的市场?老年人是否愿意为医疗级智能穿戴产品买单,这些都是商业化落地的考量。
 

智能穿戴走向医疗级的挑战迫在眉睫,那么突破点又在哪里?

 
爱都科技专家何岸认为,“智能穿戴设备和医疗设备是可以进行合作的,可以利用智能穿戴设备连续监测的优势和医疗级别正确监测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相互协同。”ADI专家赵延辉与友宏科技专家颜宏武一致认为,实现真正的医疗级的落地,未来的整个供应链不再是消费者与监测数据、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单线循环,而是可穿戴设备的上下游厂商和医院之间形成紧密的结合,建立起合理的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医疗级智能穿戴设备更快地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医疗级穿戴设备的权威性以及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认可都要建立起来。
 
《2021第八届中国IOT大会》及《IOT可穿戴设备分论坛》将于12月10日召开,欢迎报名,到现场观摩交流。报名点击http://www.elecfans.com/activity/iot2021/detail_06.html
 

智能医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