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气体报警器参数介绍

今日头条

1104人已加入

描述

  一、产品概述

  固定式气体探测器是本公司研制的一款支持 4-20mA 模拟量输出及 Modbus-RTU 信号并实时显示 的气体报警器。该产品具有高稳定性,gao准确性和gao智能化的特点,并通过简单设置即可进行现场 检测与报警。该系统主要应用于需要检测可燃气,氧气与各种有毒气体的场合中,显示待检气体的 数值指标量,当现场的某种待检气体的指标超出或低于所设置的标准时,系统会自动进行一系列报 警动作,如报警,排风,跳闸等(根据用户的不同设置而不同)。

  二、技术参数

  1. 检测原理:系统通过 24V 标准直流电压供电,实时显示、分析处理及报警操作。输出接口为4-20mA 模拟量输出或 RS485,符合 Modbus-RTU 通讯协议。

  2. 适用对象:支持各种传感器。如气体传感器:一氧化碳,硫化氢,氢气,二氧化硫,氨气、氧气,氯气,可燃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传感器。

  表 1 为上述气体技术参数的设置表(仅供参考, 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参数)

  重复性:  5%

  零点漂移:<±2%(F•S)

  工作温度:-20~+50℃

  环境湿度:<90%RH

  传感器寿命: 2 年(正常大气环境下)

  检测方式:扩散式

  工作方式:在线式、连续工作

  工作电压:+9~+36V DC

  工作电流:有毒气体<50mA(Max)

  可燃性气体<150mA(Max)

  输出信号:4~20 mA 标准电流环信号输出,RS485 总线型标准信号输出;

  外型材质:压铸铝

  外型尺寸:181×136×93mm(有显示)

  重量: 有显示≤1.5kg

  连接距离:>500m

  防护等级:IP65

  安装方式:墙壁式

  进线口:六角型压紧螺母

  三、变送器使用和安装

  为了达到最jia的检测效果,必须将固定式气体探测器安装在正确的检测位置上。需要综合考虑以 下因素才能确定正确的安装位置:

  1) 气体泄漏点的密度、被测气体的比重,

  2) 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3) 生产设备的新旧程度、风向及常年的气象情况等,

  4) 在室内还要考虑门窗的位置。

  选择指南:

  A. 仪器与被测气体可能泄漏点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太近反应速度快,但如果泄漏频繁,可能报警次数过多,或长期处于报警状态使人麻痹。

  B. 仪器要安装在泄漏点的下风向。

  C. 在室内安装时,如果泄漏源在室外,仪器要安装在进风口处。

  D. 要根据被测气体与空气的比重来确定安装的高度。当泄漏气源比重较重时,安装高度较低; 当泄漏气源比重较轻时,安装高度较高。

  E. 要根据被测气体可能泄漏点的情况,人员出现的频率和停留时间,选择仪器的数量,以达到最jia的经济效果。

  F. 如果设备陈旧可考虑增加被测点。

  G. 仪器要防止受高温热源的辐射,过高的温度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传感器的使用效果及寿命

  安装方法:在墙上画好安装孔, 使用 8mm×100mm 膨胀螺栓,在墙面固定好的膨胀螺栓,将变送器安上,再用螺母加弹垫和平垫固定好,见图 1。

可燃气体探测器

  具体安装步骤:

  1.使用螺栓、螺帽将变送器固定在安装支架上。在变送器在上方和左右两侧共计有三个固定孔。安装人员先使用三组螺栓、螺帽将变送器安装在安装支架上。

  2.变送器的打开、接线安装步骤。

  1 旋下(逆时针方向旋动)变送器上盖;

  2 旋下(逆时针方向旋动)压紧螺母、取出防水橡胶塞;

  3 将电缆线从压紧螺母、防水橡胶塞中穿过引入变送器内部;

  4 确定所购变送器的通讯类型,参照第 5 章节的具体接线说明,正确接线(该过程必须认真 仔细,错误的连接将有可能导致变送器损坏)。检查连接牢固后,将壳体中多余电缆线抽出,锁紧进线口的压紧螺母。如果采用的电缆较细,请加绕生胶带,将电缆增粗,保证压紧螺母拧紧和不会有空隙;

  5 检查各环节可靠无误后,将前盖拧紧(密封圈放正、压紧、盖与壳体不要有缝隙)。最后用膨胀螺栓将安装支架(或安装板)固定在墙面安装位置上,安装仪器时必须保证传感器的方向向下,以达到最jia的防尘与防水能力。用户也可以根据现场条件把变送器与安装支架分离,先行安装支架(或安装板),待固定完毕后再为变送器接线。接地螺孔在仪器左侧的压紧螺母下方,外壳需要连接到可靠接地。各环节检查无误后,将上盖拧紧,即可正常工作。

  四、接线说明

  4.1 端子定义

  根据用户订购的固定式气体探测器通信方式或信号输出方式的不同,接线端子排列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各端子符号的详细含义:

 

可燃气体探测器

  案例现场
 

  审核编辑:鄢孟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