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力指数排名第二,AI算力发展领跑全球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日前,浪潮信息、IDC和清华大学联合推出《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根据报告中计算力指数排名,美国以77分排名第一,中国以70分位列第二,另外中国AI算力增速明显,发展领跑全球。
 
全球计算力指数是评估计算力与GDP、数字经济相互作用的指数,计算力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计算力即生产力。
 
中国算力指数全球第二
 
从各国计算力指数及排名情况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别以77分和70分位列前两位,同处于领跑者位置;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的得分在40分到60分区间;印度、意大利、巴西、俄罗斯、南非和马来西亚的得分低于40分。
 
AI算力
 
领跑者国家具有依托计算能力供给、应用市场空间和基础设施支持的增长扩大计算力指数的领先优势,其中中国算力水平增幅最大,达到13.5%,成为推动领跑者国家阵营计算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报告显示,中国大部分指标延续了过去几年的高速且增长,幅度均高于美国,在计算能力、应用水平和基础设施支持发展水平中均实现长足进步。
 
在计算能力方面,中国AI计算发展领跑全球,AI服务器支出规模同比大幅增长44.5%,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
 
在计算效率方面,中国云计算普及水平紧跟美国,虽然中国云计算的渗透率较低,但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公有云上的投入不断扩大,推动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而中国的新技术使用率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在应用水平层面,中国应用成熟度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机器人应用方面支出位列全球第一,在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应用增速均高于美国;
 
在基础设施支持层面,中国数据中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但数据中心能效水平有待提升。 
 
计算力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报告显示,国家计算力指数与GDP/数字经济的走势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十五个重点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5‰和1.8‰,预计该趋势在2021-2025年将继续保持。
 
AI算力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素。新兴信息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造就了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特征的数字经济,世界各国数字经济规模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之下,算力作为一种新技术进步因素脱颖而出,成为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
 
AI算力发展领跑全球
 
综合15个国家来看,AI算力支出占总算力支出从2016年的9%增加到12%, 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其中中国AI算力发展领跑全球,AI服务器支出规模同比大幅增长44.5%,并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
 
在过去5年15个国家AI算力支出的增长中,近60%来自中国,AI计算反映一国最前沿的计算能力,中国AI计算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作为新兴产业,过去几年中,中国AI算力市场实现高速发展,在包括基础理论、计算芯片/系统、算法模型/编程框架、行业赋能解决方案等层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底层技术研发与实际需求脱节现象,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鸿沟。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前沿技术,全球各国加大对人工智能的布局力度。日本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Society 5.0”的畅想,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法国政府出台“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新计划,以提高法国人工智能竞争力。
 
中国政府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更是高度,中国围绕人工智能发布了一些列相关政策文件,在多份国家级宏观政策中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构建、行业赋能等方面提出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人工智能商业价值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全球AI应用支出快速增长,中国市场的表现最为突出。过去5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AI支出规模和增速都处于全球前列,行业用户对于AI价值的认知、技术供应商在AI落地的方法论与实践方面日趋成熟。
 
比如在制造业,中国企业将AI技术融入到到产品生产流程、加工工艺优化等环节,工业质检/巡检等工业视觉智能技术在汽车、半导体和基础电子等行业应用落地较快,企业正在通过AI算力投入降低传统质检人力成本,提高良品率并降低漏检率。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助力全球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开源化,传统企业将加快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积累的行业数据资源下,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总结
 
算力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正不断凸显,除了消费、制造外,算力建设还能够辅助疫苗和药物的开发,极大提高药物发现效率、降低平均研发成本并减少临床失败风险,AI计算辅助药物发展近年来成为全球市场热点。中国在算力方面的持续投入,并取得领先位置,无疑将为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