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上云的需求与挑战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周凯扬)伴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半导体产业已经通过各种服务器硬件在云端掀起了革命,而如今云技术也开始反哺半导体的设计产业,在诸多第三方IP兴起等因素的驱动下,EDA上云成了一个大趋势。
 
EDA上云给出了一个宏大的愿景,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IC设计公司可以借助EDA上云对成本和效益做出更好决策。根据ReportLinker统计,全球云EDA市场将在2026年达到91亿美元的规模,而中国将占到14亿美元的市场。
 
EDA上云是不是伪需求
 
然而目前看来,除了一些大厂之外,EDA上云这个概念依然很少被提及,在普及率上似乎并没有向传统EDA看齐,这让人不禁遐想,EDA上云究竟是否存在市场需求?
 
电子发烧友网采访了国微思尓芯的总裁兼CEO林俊雄,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EDA上云未来需求会很大,也是行业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全球疫情下EDA云平台的价值更是凸显。但是企业对EDA上云这一新模式也在评估,是否采用、何时采用、如何使用等问题,使得考虑时间会比较久。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众多点工具的迁移上云、并能让工程师快速上手,都是云平台面临的挑战。
 
 eda
原型验证云方案 / 国微思尓芯
 
国微思尔芯是第一代提供云服务的EDA厂商,一直致力于推进EDA上云的发展。近年来已推出相关产品,并被多家客户使用。其中一个是基于云服务的千核级别私有云仿真验证系统,正服务于国内头部企业,已经稳定运营两年。除了安全级别比较高的私有云,还和学校以及政府机构合作公有云项目。林俊雄指出国微思尓芯很乐意为各类企业提供云服务,甚至用我们的云管理软件和技术帮客户建立自己的私有云。
 
EDA上云之于国内产业
 

从近年来各大EDA厂商的动向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思、Cadence等一众EDA巨头已经开启自己的EDA上云之路,也开始在国内外收获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对于国内的EDA厂商来说,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也能造就成功?
 
林俊雄表示EDA上云同样适合国内产业,这取决于EDA上云的两大优势为IC设计公司带来的吸引力:第一,EDA上云节省了成本。云端解决方案让使用者们可以在根据不同阶段的算力需求来订购服务,而无需按照最大使用量来购买。
 
第二,EDA上云使得IC设计公司的工作更高效。与在本地数据中心运行 EDA 解决方案相比,云端可以开放更多的计算资源,可以加快设计和验证过程。
 
第三,这对各类IC设计公司应该都具有吸引力。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云服务解决方案降低成本,而不需大量投资;大型公司也需要,因为设计密集阶段也有算力需求,近乎无限的云计算资源意味着工程师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任务。
 
在这三大优势之下,即便是目前市占比不算高的国产EDA厂商也能从中受益,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EDA上云面临的三大挑战
 

说了这么多的优势,但纵观国内外IC设计公司的开发流程,我们可以发现,云端开发还没有那么普及。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创公司来看,EDA上云似乎是一个存在一定风险的选择,一旦上云导致IP泄露,那无疑是天大的损失。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针对芯片设计公司本身,针对一些IP公司、代工厂也是,要求将他们的IP或者PDK放上云端才是一大挑战。
 
eda
国微思尓芯CEO兼总裁 林俊雄
 
林俊雄也对EDA上云面临的阻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目前首大阻碍是安全性。半导体是一个追求数据安全性的产业,对芯片开发者来说最重要的点是,必须确保芯片的设计和IP是在安全的工作的环境中,目前大家对上云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信任。
 
其次是各类点工具的开放与协同。每家EDA公司都有自己的算法和技术核心,是否愿意开放并协同上云,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目前还是没有实现不同点工具间的无缝对接;最后是具体实施的挑战。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流程,如何将所有流程搬到云上,以及如何实现云上各个流程的无缝对接,实施过程会遇到许多挑战。
 
正因为这些挑战,目前EDA上云虽然趋势明显,但进展有限,前两大阻碍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疑会得到缓解,而全流程上云还是得整个EDA产业共同推进才有可能实现。
 
EDA、云与AI
 
在普及云端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AI/ML工程师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生态,他们运用不同的实例来完成训练和推理工作,而无需担心本地的算力问题。如今在EDA也开始走向AI/ML驱动,云技术将弥足弹性计算资源的需求。
 
林俊雄表示,EDA应用AI/ML是必然趋势,AI/ML主要通过大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和训练,让算法更优化,从而达到更高的PPA值。同时云技术也让AI/ML拥有日益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和资源去学习,从而也提升了EDA工具的性能,例如在布局布线,OPC等。
 
结语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EDA上云已经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不仅开始在EDA巨头、国内的EDA大厂上显现,就连EDA初创公司也是如此,他们一开始就会面向云端开发,甚至是构建云原生的EDA工具,这也是EDA未来十年必将经历的创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