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常见的电子干扰分析

描述

现代战争中的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

信息技术革命引领现代人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相应也使得战争形态由工业社会中的热兵器战争过渡到以知识经济和信息通信为主导的信息化战争。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战手段,电子干扰在战争全程中都得到了深入渗透,其频带宽、速度快、功率大、范围广等特点也成为反干扰技术研究所需攻克的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

1现代战争中常见的电子干扰分析

1.1通信干扰

1.1.1节点破坏法

通过定位敌方通信网中的关键节点,利用通信对抗设备对其进行干扰,以此破坏敌方通信网的作战效能。其中无线电接力机作为主要通信对抗装备,负责定位敌方重要通信节点,依靠阻断通信路由的方式切断重要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一体结构,使通信网的整体运行遭到扰乱,进而使整体系统结构崩溃。

1.1.2末端信息封锁法

主要利用大功率干扰机定位通信网末端,借助通信欺骗、无线电冒充等措施将其与其他通信网之间的联络阻断,塑造出局部封闭状态,实现单位范围内的有效封锁。

1.1.3局部阻塞瘫痪法

主要针对敌方通信设备执行通信干扰,使其丧失通信效能,该方法的使用需要确保通信干扰的强度较高且隐蔽性较强。

综上,通信干扰主要致力于阻断系统与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针对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破坏。

1.2雷达干扰

雷达电子干扰通过发射特殊电子信号,促使敌方对我目标的跟踪、探测遭到阻断,主要包含噪声干扰与欺骗干扰两种技术类型。其中噪声干扰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信息技术

1.2.1定频干扰

信息技术

需要获取到敌方雷达的工作频率,对其发射连续噪声信号,以此针对敌方雷达形成定频干扰。

1.2.2阻塞干扰

信息技术

通常选取在中心频率 5% 上下的频段,针对其发射连续的噪声信号,用以针对未知雷达实行干扰,其干扰效果略逊于定频干扰。

1.2.3扫频干扰

该方法主要针对敌方工作频段实行每秒数千次的频率干扰,当干扰频率与雷达工作频率重合时,即可实现针对敌方雷达的有效干扰,但该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干扰间隙,难以针对敌方对我目标的跟踪形成良好的阻碍作用。而欺骗干扰主要通过接收敌方的雷达信号,利用行波管将敌方信号功率放大,再将信号发射便可以实现对敌方雷达的有效干扰,还可以使敌法获取到我方目标的错误方位、速度等信息。

1.3混沌噪声干扰

由于理想化高斯白噪声的可控难度大,因此需要依靠调频技术形成随机似噪声波形,借助增加功率的方法提升干扰效果。应用这种混沌白噪声进行电子干扰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技术类型:

1.3.1干扰信号检测

将混沌白噪声与高斯噪声共同使用可以对传感器形成噪声压制效果,还可以借助脉冲方式将混沌白噪声发送至传感器端,以此利用传感器处理噪声所消耗的时长实行其他干扰。

1.3.2调制干扰

通过选定某带宽,在其范围内执行窄带调制,并将调制后的混沌白噪声发射出去,实现对目标设备的干扰。

1.3.3谐波干扰

既可以将干扰信号传送至未包含混频过程的传感器工作带宽之中,以此实现谐波干扰;也可以将谐波以拼接或扫描的形式针对传感器工作带宽进行覆盖,以此确保谐波能够有效进入到干扰机的带宽中,针对被干扰信号实行干扰。

2应对现代战争中电子干扰的反干扰技术探讨

信息技术

2.1通信抗干扰技术

以定向能武器为例,该技术主要利用激光束、微波束、粒子束所产生的能量针对目标进行攻击,其原理是通过聚集能量形成密集束流,定位目标后对其进行攻击,短时间内击穿敌方的电子器件,摧毁干扰设备的运行效能,凭借其极高的射速规避对方电子设备所实施的干扰。再如杂波干扰技术,在机外干扰器内设有自我保护装置,凭借其内部能量针对特定方向的雷达干扰装置实行反干扰,阻碍敌方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优秀的 Verilog/FPGA开源项目介绍(三十一)- OFDM

2.2雷达抗干扰技术

信息技术

从能量角度入手,可以通过增大辐射能量的方式针对干扰信号形成抑制作用。以 PD雷达为例,可以借助高重复频率法加大辐射平均功率,针对由此产生的回波信号进行相参积累,以此形成处理增益,例如当 PD 雷达的相干处理时间为 100ms 时,其脉冲重复频率为 50kHz,则脉冲处理增益指即为二者乘积 5000(37dB)。从分辨率角度入手,可以通过限定目标探测范围的方式提高抗干扰能力。以脉冲多普勒技术为例,由于在 PD 雷达中位于同一个脉冲组中的信号带有一定的相参性,当其经由积累接收后便可以形成较窄的谱线宽度,倘若 CPI 的值为 100ms,则谱线宽度值便为10Hz,由此产生的 PD 信号具有较强的分辨性,只需借助窄带过滤器便可以完成信号谱线的过滤,实现对其外部杂波干扰与噪声干扰的良好对抗效果。卧槽,这才是最强Verilog刷题网站!

2.3基于时变系统的保密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

现有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干扰信号,但其加密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增设时变参数系统,在接收装置处针对发送端传来的同步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掌握其参数变化规律,进而解调出原有的信源信息,实现双重加密效果。虽然时变滤波器的参数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中,但在10ms 的较短时间内也可以将其看作时不变系统,依靠短时频谱分析法便可以实现对同步信号的有效检测,进而使发送端与接收端参数变化保持一致,便可以完成信息解密,其具体公式为:

信息技术

3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电子干扰频段的扩展、由单波束向多波束的转变都为现代信息化战争指引了全新的发展导向,未来还应当注重在通信干扰、雷达干扰、电磁脉冲、混沌技术等方面提高研发力度,依托大量仿真实验寻求到反干扰技术的最优模型,提高战斗双方在电子对抗中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前景。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