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都是120Gbps,USB4 v2和下一代雷电没区别?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周凯扬)在USB 4和雷电3/4统一接口规格后,USB线材和接口市场就迎来了难得的大一统局面,在绝对的速度优势下,已经可以预见到Type-A接口未来彻底退出市场了。为了加速这一进程,USB-IF联盟终于放出了USB4 v2的规范,英特尔也准备好从明年起发布下一代雷电。

 

 

USB4 v2的具体细节在经历了起名风波后,USB-IF联盟终于打算痛改前非,秉承着不再混淆概念的原则,直接改为USB+传输速度的命名方式,比如USB4 v2其实就是USB 80Gbps。虽然消费者不会再混淆了,但对于USB设备的开发者来说,还是需要关注USB版本号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在购买USB设备时,如果商品描述依然在用USB4这样的话术,你就得格外多个心眼了。就拿USB4外围设备来说,在拥有上行端口和设备路由器的同时,可选择支持以下四种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Enhanced SuperSpeed功能、USB 2.0功能、PCIe功能和DisplayPort发送或接收。与此同时,尽管USB 4外设必须支持20Gbps(Gen2)的速度,但对40Gbps(Gen3)或80Gbps(Gen4)支持仍是可选的。  既然此次发布的是USB4 v2或者USB4 Gen4,我们就来聊聊新的80Gbps速率。在全新基于PAM3信号编码的物理层架构和单通道25.6GB的波特率下,USB4 v2可以在已有的40Gbps USB Type-C被动线缆和全新的80Gbps USB Type-C主动线缆上实现80Gbps的运行速度。  USB4USB 4下的发送接收速率配置 / USB-IF  但与此同时,USB4 v2还为用户预留了更快的速度,在特定应用中,比如驱动超高性能的USB 4显示设备时,USB Type-C的信号接口可以选择不对称配置,实现至多120Gbps的动态发送带宽,但与此同时接收带宽将被限制在40Gbps。从其规范细则来看,也可以实现发送120Gbps接收和40Gbps发送的配置,但应该是还没有合适的应用场景。  

 

下一代雷电仍是USB4 v2的超集与雷电4和USB4的关系一样,下一代雷电符合USB4 v2规范的同时,仍将作为USB4 v2的超集。英特尔近期展示了下一代雷电的早期原型,不仅能够实现80Gbps的双向带宽,还能实现至多120Gbps的动态发送带宽,达到3倍于雷电4的速度。这样的性能听上去与USB4 v2似乎也没有区别,但在下一代雷电上,这一特性是必备的,而在USB 4v2上120Gbps则是可选的。  USB4下一代雷电的速率对比 / 英特尔  英特尔强调120Gbps主要用于视频密集应用,比如当你的电脑需要向显示器输出8K HDR视频时。所以对于想提高备份或传输速度的用户来说,很遗憾这多出来的40Gbps带宽,无论是下一代雷电还是USB4 v2,都没办法享受到了。  英特尔表示未来经Intel Evo和Intel vPro验证的计算机平台,都必须支持下一代雷电,而且还会加入CPU和系统集成。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英特尔强调下一代雷电将兼容最长1米的市面上已有被动线缆,所以在1米以上的传输距离,还是得购置新的高速率主动线缆。  

 

一些猜测尽管性能提升如此巨大,但下一代雷电和USB4 v2要想普及开来还是很困难。我们从现在雷电4、USB4的生态中就能看出,除了苹果和英特尔这两个USB规范的制定者的产品和平台外,这些新规范还没有在电脑、手机等主要市场彻底普及开来,更别说配件市场了。  这其实也与使用习惯有关,无线传输已经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数据传输要求,充电速率的需求反而高过了有线传输的需求。就拿智能手机为例,大部分厂商的接口依然停留在USB 3.2、3.1的水平,大部分USB外围设备也停留在这一水平。可以预见,明年率先跟进这两大新标准的应该是显示厂商和英特尔。  至于下一代雷电,在与最新版USB规范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英特尔唱独角戏的局面。且不说雷电的商标本就归属于英特尔,就连苹果也开始慢慢在产品中剔除英特尔的存在,比如苹果今年来发布的一系列新品中,对雷电接口的支持其实都是靠USB4对雷电3的兼容,只有像Mac Studio这种专业产品为了保证外接显示带宽才用到了雷电4。可到了下一代,苹果完全可以走满血的USB4 v2方案,彻底与英特尔断绝关系。  USB4  

USB4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原文标题:最高都是120Gbps,USB4 v2和下一代雷电没区别?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