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工艺——隔离工艺(Isolation)

描述

集成电路是由很多晶体管组成的,各个晶体管的工作状态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隔离,就会形成相互干扰,集成电路就不能正常工作。所谓隔离技术,就是阻断器件有源区之间的电流和电压信号互相干扰,从而保证器件和电路正常工作的技术,通常有pn 结隔离、介质隔离,以及pn 结介质混合隔离,其中介质隔离包括局部氧化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 LOCOS)隔离和浅槽隔离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I)。

工艺

最早的隔离技术是 pn 结隔离,因为加上反向偏压,pn结就能起到很好的天然隔离作用。但是,由于其需要较宽的耗尽层,面积占比和电容均较大,响应速度慢,不适用于集成电路的隔离。随着平面工艺的发展,LOCOS隔离技术开始用于实现有源区的有效隔离。它的基本工艺原理是,使用氮化硅 (Si3N4)作为硅(Si) 氧化的阻挡层,在有源区之间的场区热氧化形成 SiO2介质层,然后通过热磷酸高刻蚀选择比去除 Si3N4,从而实现有源区的隔离。由于热氧化存在横向氧化,LOCOS 隔离所用面积仍然较大,自0.25um 技术代开始,STI 技术取代LOCOS隔离技术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主流隔离技术,如图所示。

工艺

STI的基本工艺步骤是,在需要隔离的区域上用干法刻蚀形成 300~400nm 的硅槽,然后经过氧化表面处理,沉积 SiO2,填充硅槽,最后采用 CMP 去掉表面多余的SiO2,并实现平坦化。由于 STI 区域的尺寸差异较大,对CMP 的平面化工艺有所挑战。此外,STI 的沟槽的角度和深度等都会对器件特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工艺

随着集成电路工作速度提升至 RF 频段甚至微波频段,对各种噪声和干扰的要求越来越严,在一些区域的 STI 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深槽隔离或其他隔离方式逐渐得到了发展。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