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重大突破!这一传感器可实现非接触心电图实时监测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12月5日消息,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消息,该校吴曼青院士团队陈彦教授、孙启彬研究员等人实现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人体心电图实时监测,突破了100余年来心电图仅能通过接触式传感器获取的局限。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每年约有186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心电图(ECG)监测一直被视为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之一,在疾病早期诊断发现以及后续治疗过程中均有极高的临床价值。然而,自发明一百多年来至今,ECG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接触皮肤的电极捕捉反映心脏状态的电活动变化,要求利用贴身电极测量体表的电活动变化,导致不适的用户体验。

具体来说,陈彦教授等人利用心脏电活动与机械活动是心脏活动同源不同表征的特性,开发了一种毫米波雷达系统,用于非接触式测量心脏机械活动,从射频(RF)信号中提取4D心脏机械运动信号,随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建模心脏机械活动与电活动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求解该域转换问题,并实现从RF输入到ECG输出的端到端重建映射,最终还原出心电ECG波形。据介绍,研究人员进行了200项实验试验,涉及35名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的参与者。毫米波雷达装置放置在他们身体上方0.4至0.5米之间,在正常呼吸、不规则呼吸、运动后和睡眠四种不同的生理状态,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况。在使用这些数据来训练和测试他们的人工智能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带电极的标准心电图监测技术相比,该方法的实现了时间中位数精度误差小于14毫秒,形态中位数精度大于90%的非接触ECG监测性能。

该研究突破了无线信号在人体感知任务中的物理感知极限,提供了一种非接触ECG监测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被测者不需要佩戴电极也不需要去除衣物,以无感的方式完成ECG监测,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患者随机移动时,新方法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太准确。研究小组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解决这个问题。这项研究也涉及健康个体,因此需要进一步训练人工智能算法,以适用于患有特定潜在心血管疾病的人。

审核编辑 黄昊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