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制造业连续突破,2004年超越德国,2006年超越日本,2009年超越美国,随后一直占据全球制造业榜首的位置。
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业遇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业更是一度陷入局部停摆的状态。随着疫情的放开,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迎来全面的复苏。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升至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并创下2012年5月以来新高。
制造业高PMI背后
所谓的PMI,实际上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一般而言,PMI在50(又称50%)被认为是该行业的荣枯线。在2022年7月-12月,我国制造业PMI曾连续低于50,行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疫情放开之后,恢复我国制造业行业景气度是一个重点任务。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高层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解读2月份制造业PMI数据时指出,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行业位于扩展区间,比2023年1月增加了7个。目前,生产和需求端同时处于扩大区间,其中制造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6.7%和54.1%,供需都开始活跃起来;材料价格有所上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54.4%,其中钢铁及相关下游行业涨幅更为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高于60.0%;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7%、52.0%和51.2%,均高于50%这个临界点,全部处于扩张区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高耗能行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4.5%、53.6%、51.6%和51.3%,这些重点行业恢复势头明显;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10个行业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市场预期明显改观。
当然,在这些积极的数据背后,也有制造业和物流行业分析师看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目前依然有约一半的调查企业反应原材料价格高且市场需求未达预期。这两项数据表明,目前仍然有不少制造型企业遇到挑战,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
接下来,我国制造业将从四个方向入手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景气度。首先是房地产行业复苏,这一点不展开解读了。其次是拉动内需,《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进行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供给质量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之一。
第三点是外贸业务复苏。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半年多下跌超80%,港口集装箱堆积,春季外贸下跌40%。专家认为,目前外贸行业大幅下滑和疫情初期过渡供给有关,导致部分商品在外贸市场严重过剩,目前处于去库存阶段。目前,不仅我国外贸数据下滑,新型制造国家越南在相同时间里也下滑了25%,这是结构型和季节性的调整。后续,为了实现外贸复苏,高质量商品是重点,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新要求。
最后一点是汽车。此前我们已经反复提到,目前消费电子领域已经见顶,关联制造产业也达到了瓶颈期,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升级是新机遇、新挑战。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6%。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已建立完善产业生态,正在走向全球市场。
迈向制造业强国
在两会期间高层还提到,目前,我国制造业门类、品种齐全,下一步要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全面提升。国家将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也明显提到,“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从细分产业来看,目前我国在航天、高速铁路和新能源汽车以及配套产业链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央视网“十年·答卷”系列节目中,中国中车高铁研制工程师朱彦表示,我国最新一代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时速已经达到了350公里,拥有CTCS-3级列控系统、牵引电传动系统等核心技术。此外中车应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还有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实现了高铁WIFI覆盖、北斗卫星导航、旅客智能点餐,包括温度和灯光自动调节等功能,旅客乘坐列车,可以获得全新的智能化体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空间站总装班组组长姜旭在节目中说到,“这十年来,每次总装新的航天器都能感受到中国制造的进步。每一个航天器成功的背后都是大量关键核心技术被攻克,我们的元器件和设备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先进。”
新能源汽车则是公众感受最明显的一个行业,我们在上面也提到了,汽车产业是继续改善我国制造业景气度的途径之一,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也值得肯定。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多项关键技术实现有效突破。具体来看,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方面,我国涌现出宁德时代、比亚迪、大洋电机和方正电机等优质核心零部件企业。其中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曾于2022年11月份首次突破四成市占比,稳居首位。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电芯安全技术、电解液补充技术、电池组热管理技术、CTP高效成组技术、高电压技术和高镍技术等方面建立了很高的技术壁垒。
不过,就以新能源汽车来看,我国在汽车芯片自给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截止到2021年,我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对于智能汽车而言,缺少一颗芯片都会影响产品量产,因此我国汽车产业还存在很多潜在被卡脖子的风险环节。
我们自己也意识到了我国制造业在很多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特别强调,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基础研究,应给予更多支持、“宽容失败”、“宽容坐冷板凳”,并对基于研究人员参与研究的方式和研究生态给予更好的针对性、适应性的安排。
2022年中,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指出,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因此,我们制造大国的地位是显著的。不过,“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也都说明,我们离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后记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美国积极倡导的本土制造,越南和印度高调宣扬的人口红利,这些都对我国制造业地位造起了很大的冲击。核心问题在于,我国很多制造型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末端或者接近末端的地方,只拥有组装优势,未掌握核心技术。因此,这些企业只能扮演追随者,而不是布局者。
疫情放开后,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恢复,在着力打好内需、外贸、房产和汽车四张牌的同时,也需要对基础研究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它们才是增强我国制造业实力的主要手段。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