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总线上为什么要加电阻呢?

接口/总线/驱动

1120人已加入

描述

CAN总线的特点

CAN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

终端电阻的作用

提高信号质量

提高抗干扰能力,确保总线快速进入隐性状态

CAN总线

基础相关知识

电缆的阻抗

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电路中的电流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的单位是欧姆。Z= R+j( ωL–1/(ωC))

说明

负载是电阻、电感的感抗、电容的容抗三种类型的复物,复合后统称“阻抗”,写成数学公式即是:阻抗Z= R+j(ωL–1/(ωC))。其中R为电阻,ωL为感抗,1/(ωC)为容抗。

(1)如果(ωL–1/ωC) > 0,称为“感性负载”;

(2)反之,如果(ωL–1/ωC) < 0称为“容性负载”

阻抗匹配

是指信号源或者传输线跟负载之间的一种合适的搭配方式。阻抗匹配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种情况讨论。我们先从直流电压源驱动一个负载入手。由于实际的电压源,总是有内阻的,我们可以把一个实际电压源,等效成一个理想的电压源跟一个电阻r串联的模型。假设负载电阻为R,电源电动势为U,内阻为r,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流过电阻R的电流为:I=U/(R+r),可以看出,负载电阻R越小,则输出电流越大。负载R上的电压为:Uo=IR=U/[1+(r/R)],可以看出,负载电阻R越大,则输出电压Uo越高。

低频电路

在低频电路中,我们一般不考虑传输线的匹配问题,只考虑信号源跟负载之间的情况,因为低频信号的波长相对于传输线来说很长,传输线可以看成是“短线”,反射可以不考虑(可以这么理解:因为线短,即使反射回来,跟原信号还是一样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我们需要输出电流大,则选择小的负载R;如果我们需要输出电压大,则选择大的负载R;如果我们需要输出功率最大,则选择跟信号源内阻匹配的电阻R。有时阻抗不匹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例如一些仪器输出端是在特定的负载条件下设计的,如果负载条件改变了,则可能达不到原来的性能,这时我们也会叫做阻抗失配。

高频电路

在高频电路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反射的问题。当信号的频率很高时,则信号的波长就很短,当波长短得跟传输线长度可以比拟时,反射信号叠加在原信号上将会改变原信号的形状。如果传输线的特征阻抗跟负载阻抗不相等(即不匹配)时,在负载端就会产生反射。为什么阻抗不匹配时会产生反射以及特征阻抗的求解方法,牵涉到二阶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在这里我们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可参看电磁场与微波方面书籍中的传输线理论。传输线的特征阻抗(也叫做特性阻抗)是由传输线的结构以及材料决定的,而与传输线的长度,以及信号的幅度、频率等均无关。

高速CAN

对于高速CAN,必须为一对信号线的每根线(CAN_H和CAN_L)都配置终端电阻。这是因为在CAN总线的两个方向都有数据流。CAN_L是引脚2,CAN_H是引脚7(标准9针D-SUB连接器)。电缆上的终端电阻应与电缆的标称阻抗相匹配。ISO 11898要求电缆的标称阻抗为120欧姆,因此应使用120欧姆的终端电阻。如果一根电缆挂载了多个设备,则只有电缆两端的设备需要配置终端电阻。

低速CAN

对于低速CAN,网络上的每个设备的每条数据线都需要配置一个终端电阻:为CAN_H配置R(RTH),为CAN_L配置R(RTL)。与高速CAN端接不同,低速CAN要求终端电阻端接在收发器上而不是在电缆上。每个电阻的阻值可由几个公式计算得到。

终端电阻的选择

对于终端电阻的阻值选择,需要根据应用的场景来决定,对于低频电路,终端电阻的选择不是那么重要,但是一旦进入高频电路,就要根据应用的环境(协议标准以及电缆的特征阻抗)来决定终端电阻的阻值。

由终端电阻导致的CAN出现问题的检测方法

测量CAN总线上各节点的等效电阻

为了避免信号反射,在 2 个 CAN 总线用户上 ,分别连接一个 120 Ω 的终端电阻。这两个终端电阻并联,并构成一个 60 Ω 的等效电阻。关闭供电电压后可以在数据线之间测量这个等效电阻。如果电阻阻值相差较大,则有可能是电路的阻抗不匹配,需要更换匹配的电阻。

此外,单个电阻可以各自分开测量。把一个便于拆装的控制单元从总线上脱开。然后在插头上测量 CAN-Low导线和 CAN-High 导线之间的电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