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泰技术微波/毫米波人员存在感知、数量统计、轨迹跟踪雷达解决方案

描述

一、方案背景

目前,人员监测因其具有了解目标人员数量、方位、运动轨迹、生命体征……的潜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其中,人员监测设备的准确度和环境适应性起着关键作用。虽然目前光学摄像头、被动红外(PIR)、主动红外(激光雷达、ToF)等传感器技术应用相对普遍,但这些技术在准确性、误检率、环境适应性(如光照、亮度、烟雾和物体遮挡等)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

 

毫米波人员监测雷达可精确测量目标距离、速度和角度,并区分人与非人物体;对诸如雪、团雾、灰尘或烟雾等环境条件没有限制;可在完全黑暗的夜晚或明亮的白天连续不间断地工作;在目标人员隐私保护与安装隐秘性方面同样具有独特优势。与红外、激光设备相比,具有穿透烟、尘、雨、雾、雪的传播特性与环境适应性;与摄像头及其他光学技术设备相比,具有较好的隐私保护与安装隐蔽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应用技术的不足。

 

本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员监测雷达WTR-810/820/830采用毫米波技术原理和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处理算法,可广泛应用于酒店、商场、宿舍、卫生间等室内,道路斑马线、公共客运站台/出入口通道、绿道等室外众多场景目标人员的人数统计、方向信息获取、运动轨迹跟踪、预警装置触发等。目前,WTR-810/820/830已通过了宿舍人员计数、卫生间人数统计、高铁站台防入侵预警、斑马线行人过街预警等多场景应用测试,并已获得“ITS Asia 2021年度创新产品推荐”奖,以及国内外诸多企业的认可,顺利进入商用阶段。

 

二、雷达选型

雷达

 

三、雷达特性

1、监测区域可设置,排除干扰

2、可实现多个目标的同时监测与稳定跟踪

3、可实现不同场景目标人员数量统计

4、可实现目标人员移动方向、速度信息获取

5、适应性强,不受风、光照、温度、气候变化等影响

6、无隐私、敏感问题,无摄像头设计,规避投诉风险

7、深红目标检出率高于红外与激光技术

8、安装方便,维护简单,易于集成

四、雷达应用方案

1、存在感知

雷达

 

选型推荐:WTR-810/820

 

方案思路:雷达通过发射与接收电磁波信号,感知进入雷达监测区域的人员存在。适用于判断室内有无人,确认家庭、酒店、民宿等房间人员情况。同时,联动电灯、空调、空气净化器等家电,水及煤气阀门等开关,实现家居智能联控;联动声光报警装置,实现核心区域安防预警等。

 

2、人数统计

雷达

 

选型推荐:WTR-810/820

 

方案思路:绘制设定监测区域与计数绊线;雷达对监测区域发射电磁波信号,随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统计进出监测区域与经过计数绊线的目标数量;对监测区域内反射电磁波信号的运动目标进行位置信息获取和轨迹跟踪;不断刷新监测区域目标数量与轨迹信息。

 

3、占位检测

雷达

 

选型推荐:WTR-810/820

 

方案思路:在每个厕位设置计数绊线,累计通过计数绊线的入厕人员数量,并通过系统后台实时更新显示入厕人流量,当人流量达到阈值时,系统提醒清洁人员入场做一些基础的卫生清洁工作。同时系统后台大数据统计分析可得出一个时间周期的人流量曲线图,进而安排更为合理灵活的清洁工作,做到卫生管理的精细化。

 

4、信号灯控制

雷达

 

选型推荐:WTR-820

 

方案思路:右转车道信号灯控制,优先考虑行人。当等候区域目标行人达到一定数量时,斑马线绿灯亮起,行人通行;目标行人数量不足时,右转车道绿灯亮起,车辆通行。

 

雷达

 

选型推荐:WTR-820

 

方案思路:直行车道信号灯控制,综合考虑车辆与行人。对斑马线前红绿灯等待区域的行人进行计数与轨迹跟踪,通过信号输出串口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至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运用算法优化分配车辆与行人信号灯时间,把优化后的直行车辆绿灯时间与对应的行人绿灯时间进行比较,取最优时间作为该方向上的绿灯时间。

 

5、站台端头预警

 

雷达

 

选型推荐:WTR-820/830

 

方案思路:将站台端部区域划分预警区域和报警区域,当雷达检测出非正常接近行为时,融合联动警示系统,发出语音警告及文字提示信息,警示其不要通过。如有强行非法侵入,则远程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信息,并联动拍摄、录制违规行为。控制中心软件收到报警信息后,自动弹出警情画面,值班人员可通过麦克风与前端进行远程喊话,劝阻离开。

 

6、行人过街预警

 

雷达

 

选型推荐:WTR-820/830

 

方案思路:雷达检测到行人正在通过斑马线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系统控制装置,系统控制装置发送指令给相应的主动发光交通标志/发光警示装置等(LED显示屏、LED示警桩、LED地灯等)路侧设施,通过醒目文字、警示灯频闪、灯光变色等方式向车辆驾驶员发送远距离强警示信息,便于驾驶员提前采取相应的让行措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