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晶体管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描述

  “晶体管”现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结构,例如FET、MOS FET、CMOS等也是广义上的晶体管。当然,它仍然是有源的,主要用于电压/信号放大和开关控制。在本文中,工程师将解释这种双极晶体管是什么,以及它的原理、机制和特点。

  一、什么是双极晶体管?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元件,可以放大很小的电压或信号,或在电子电路中进行开关以控制信号的开/关。传统上,放大是使用真空管进行的,但它的特点是物理尺寸大,功耗高。

  然而,随着 1947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的发展,电子设备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一个晶体管被称为点接触晶体管,但次年发明了结型晶体管——电流双极型晶体管,极大地促进了设备的小型化、高精度、高效率、低功耗。

  自从1968 年引入CMOS 技术后,后来被归类为单极晶体管,这种易于集成的晶体管逐渐成为主流,但正如最初介绍的那样,双极晶体管也有,用途还不少。这种双极晶体管与单极晶体管的区别在于,空穴和自由电子都参与了半导体中前者的操作。

  在后者中,操作涉及空穴或自由电子。换句话说,它被称为双极,因为它在其操作中同时涉及正负载流子。此外,双极晶体管是电流驱动的,而单极晶体管是电压驱动的。

  二、双极晶体管的原理

  半导体可分为p型和n型,简单地说,p型半导体有空穴,它缺乏电子。相反,n型半导体有过剩的自由电子。二极管和晶体管结合使用p型和n型半导体,但双极型晶体管采取pnp或npn等示意图。这被称为PNP 半导体或 NPN 半导体。而端子从每一个出来,一个叫做发射极,另一个是集电极,中间夹着半导体的中间端子叫做基极。

  发射极发射自由电子,旨在安装在集电极侧的空穴中。无论是 PNP 还是 NPN,仅通过从发射极或集电极施加电压就不会产生电流。这是因为在PNP晶体管的情况下,当从发射极侧施加正电压时,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形成耗尽层。

  但是,通过对基极施加正电压,从基极侧供给自由电子,空穴向集电极侧移动而不会被N型半导体捕获,结果电流可以流动。在NPN晶体管的情况下,当从集电极侧施加+电压时,发射极侧n型半导体的自由电子和p型半导体的空穴结合,耗尽层也形成。

  然而,当从基极施加正电压时,自由电子流向基极侧,剩余的自由电子流向集电极侧,因为p型半导体的空穴不适合。这是因为中间的半导体是极薄的薄膜,并且电流流动。由于这种机制,向基极施加电压有时称为“偏置”。所以,NPN晶体管是主流市场的原因也是这个。

  此时,从基极流出的自由电子为电流创造了一条通路,因此有时也称为“基极电流”,但基极电流即使是非常微弱的信号也能起到上述作用。此外,它不仅承载电流。由于发射极侧和集电极侧的载流子一起发射,因此信号被放大。

  这就是晶体管的主要原理和机理,基极和发射极为PN结,结构与二极管相同。因此,为了使基极电流从基极偏置并允许基极电流流动,需要将基极电压保持在比发射极电压高 0.6 至 0.7V。这里产生的电位差称为结饱和电压,是开/关切换操作的原理。

  三、双极晶体管的特点及应用

  要了解双极型晶体管的特性,将其与 MOS FET 和 CMOS 等单极型晶体管进行比较更容易。首先,很容易获得增益(增益,即输入/输出电压的比值)。

  如上所述,晶体管是放大电流和信号的元件,但它表明在需要高放大系数的电路中使用双极晶体管更有效。然而,虽然可以放大微小信号,但电流至少足以操作晶体管是必不可少的。与单极晶体管一样,即使集电极电压发生变化,集电极电流也具有保持恒定的特性,这称为恒流特性。

  双极晶体管在高频操作方面也很出色。如今,数字电路正变得越来越主流,但许多电路都在高频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电磁噪声,但双极晶体管具有高噪声特性并且对此类电路有效。另一方面,因为它是电流驱动的,它比电压驱动的单极晶体管消耗更多的功率。此外,可以说单极晶体管在开关速度和尺寸减小方面更胜一筹。例如,放大器、石英钟和RTC(实时时钟)等振荡电路、温度传感器、静电放电处理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