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从DTU聊到5G网关

物联网

764人已加入

描述

那既然我们要从DTU聊到5G。那自然也是从DTU开始聊一聊了。

DTU,英文名:Data Terminal Unit。这样一来,再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角度,就是数据终端单元了。

别急,还有一种英文: Data Transfer Unit。翻译过来,就是数据传输单元。

其实我们也不用具体纠结哪种表示方法了。反正都叫DTU就是了。

那到底DTU找啥样,能做啥呢。

最基本的DTU,大概就是一个串口+一个CPU+一个GPRS模块吧。

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图片,大概拍一个差不多的。

那时候的DTU,功能也相对比较简单,或者说,当时这个产品,主要是解决什么需求呢。

在互联网发展之后,物联网就在酝酿启蒙阶段了。

那时候的工控,数据通信这一块,还是以modbus为主,而且数据采集量不多。

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周期性采集现场的数据,比如电表,燃气等需要现场抄表的。

这就是最开始的数据需求模式了。

当时的物联网数据采集需求,要求也不高,哪怕每天能读到一次变量就行了。

可是,设备也不知道发什么命令去读这些数据。要知道,早期的通信协议还不是那么透明。

于是,当时的解决方案就设计成了这样。

DTU呢,通过GPRS打通PC端(数据采集端)和设备端。

PC端通过DTU协议(暂且归纳为DTU协议),将读数据的命令发给DTU。

然后DTU收到这个采集命令之后,再将这个命令通过串口直接发给PLC(控制器)。

没错,就有点类似于透传。

而且,那时候对采集速率要求也不高,一个月要的流量也不高。

这样,DTU做为一种低成本物联网数据采集方案,打开了物联网网关这个市场。

甚至称DTU为物联网网关它妈也不过分。

就这样,DTU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电力行业,气象,水利,地质等行业基本一直被DTU这种低速低成本方案占据着。

很快,时间来到了2011年,工业4.0的提出。同年,BACnet协议发布,也就是智能楼宇行业控制方案开始成熟。

但工业4.0提出之前,到底经历了啥。

2009年,那一年淘宝搞了第一届双十一,之后一发不可收。

数据通信

也就是早在2009年左右,连接互联网的设备数据,超过了全球人口的总数。

这时候,物联网这个词一下子涌现在互联网里。虽然早在90年代,物联网已有雏形概念,要知道,MQTT协议是1999年左右才发布的,那时候还没有那么火。

在那几年,互联网已经发展趋于成熟,经济已经起来了,交通,咨询,信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随着一批批工科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工行领域。金融,投资等也分流到工业来。

各种各样的控制器,PLC,HMI,也逐渐加入在工业大军里。仿佛雨后春笋一般发展。

这时候大家想到了物联网它妈,DTU。

但是初代的DTU,只是类似于透传般的数据转发式采集。PC端发什么数据,DTU就转发什么数据。

而工业4.0提出前后,各种各样的PLC,以及数据采集需求也都在发生变化。人们突然发现,以前的DTU,再也满足不了新的物联网需求。

这时候大家能明确的,希望有一个设备,能与各种PLC进行通信,汇总在一起,通过某种协议进行转换。

大家把这种设备,叫做网关。也叫工业网关。

硬件设备组成也就这几种情况:

数据通信

于是乎,工业4.0的提出,掀起了一股物联网浪潮。一浪接着一浪。

这时候的物联网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数据业务用户端,数据中心服务端,以及物联网网关设备端。

数据通信

那时候慢慢地就有不同的网关面世了。

因为做物联网服务端的还不够成熟,很多做物联网网关的,往往都会配套搭建属于自己的服务端和用户端应用。

比如像FBox,除了做硬件设备端,同时也在做服务器,客户端。采用了私有的协议,由FBox与服务器通信,采集数据上传,然后还有配套的手机和电脑客户端,可以访问数据。

像早期做物联网的基本都需要从用户端/客户端,服务端,设备端一起做的。

而对于网关呢,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也可以大致划分几种网关。

比如,透传型网关。

只做透传功能,不做数据采集。只针对那种有透传需求的,想远程监控PLC程序,上传下载PLC,在线诊断的。

有只做数据采集型的。只做数据采集,就不需要透传功能,那又可以根据采集量来做不同的产品。比如使用2G,4G或者WiFi。

当然,也有透传功能和采集功能兼备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做工控的公司,都具备实力一整套开放完成的。毕竟,这需要有搞IT的和搞控制,PLC,数据采集的才能开发完整套的。

于是,随着像繁易FBox这样的网关开始火了之后,特别是在14年之后,

(2014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同年,MQTT正式成为推荐的物联网传输协议)

(注意,也只是成为推荐的,并不是物联网一定要走MQTT。)

这样,物联网这块蛋糕,就越来越多人来分了。

数据通信

既然不能全部都做,能不能做只一部分呢。

在2015年之后,物联网的发展,又呈现了新的模式。就犹如百家争鸣一般。

有只做设备端的。

比如只做硬件设备端,采集PLC和控制器的数据。

可是采集之后,传去哪里呢。

巧了,有做服务端的。比如阿里云,腾讯云等,都支持MQTT进行数据上报。

这样只做设备端的厂商,就仿佛看到了希望。

似乎这种默契,一下子就踊跃起来了。

做服务端的,都约好了一样,都纷纷对外支持MQTT对接。

做设备端的呢,也不管那么多了,反正别的也支持不了,干脆也走MQTT。

这样对做设备端的人来说,你只要买了我的设备,你想上传到阿里云,还是腾讯云,不关心,反正都是MQTT,都能支持。

对阿里云或者腾讯云来说,不关心硬件长啥样,只要有授权,按规定的MQTT协议来,那就行了。

那对用户端来说或者集成商来说,只需要选一家硬件设备供应商,再选一个云平台,就可以组合成集成产品,就可以去开发项目了。

也就是只需要一个idea和PPT,就可以在市面上,根据需要组合出你想的产品了。

比如什么自助洗车,智慧停车,抓娃娃机等物联网项目

在15到18年左右,这些项目在各大行业都发展起来了。

明面上的蛋糕也基于在这几年分得差不多了。

比如就拿云平台来说吧,随着一开始各大大小小的,有名的,不出名的,都推出物联网云平台,但随着竞争,厮杀,内卷,伤的伤,死的死。

有的死于技术不够,有的死于资金支撑不住,有的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还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中国移动的OneNet等等等等。

有了这些好的云平台之后,物联网硬件设备端的门槛也越来越低了。

随便搞个STM32,放个MQTT,就是一个物联网设备了。

这几年下来,物联网硬件设备端也逐渐透明化,低门槛化,缩短周期化。

虽说连接云平台门槛降低了,但是放眼望去,十个物联网硬件里,八九个只能支持Modbus这种协议数据采集。

所以对于物联网硬件设备端,还是拼的协议丰富。靠的是在行业的积累。

FBox已支持300+协议,你确定不来了解一下?

物联网发展正火的时候,迎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那就是2G,3G退网。

正当NB-IOT和LORA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发现,2G没了。

2G没了,大家似乎也不关心NB-IOT和LORA了。当然,除了部分行业还用NB-IOT或者LORA之外。

毕竟市场的选择摆在那里。

为什么2G,3G退网,对物联网打击这么大呢。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成本。

工业上用的东西,它不像一个玩具,你几百或者几千元,买个物联网开发板在家里自己玩,一年也就用一两个。

但是工业上用的,那可是批量出货的。

所以,成本也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在4G普遍的时代,还有人用2G这么低速又便宜呢。

首先,这个2G它不是人用的。。注意,这里不是骂人的意思哈。

就是2G,是给物联网设备用的。

物联网设备数据采集上传,有的可能一般只传几个数据,2G的速度足够了。

一个月30M还有剩余的流量,一个套餐管一年流量。这对用户来说,能用2G的,为什么用4G呀。

当然,为了解决这种应用,后来就推出了Cat1这种模块。

大概的意思就是,用2G模块的钱,可以得到4G的体验。这就是Cat1模块。

所以在2G,3G退市之上,Cat1 就顶上了。

而在这几年,物联网的发展,竞争,厮杀,似乎变得平静下来。

大家也不再为了这一小口蛋糕搞得你死我活。

而物联网的需求也逐渐变得透明,市场也逐渐淡化。再后来入局的,除非能在成本上有足够的优势,或者在功能需求上,能带来新的体验和解决新的痛点。

但是物联网这个,哪还有什么痛点,忍忍就过去了。

而且,对于用户来说,现在选择也多了。这家不行,大不了换一家,实在不行,就自己搞个贴牌,或者二次开发。

不过,刚才提到的,2G,3G退市,其实同时也释放了一个信号。

那就是5G时代。

是图它快呢,还是图它新呢,还是图它啥。

且不管图它啥吧。

就像有些用户,可能觉得万一4G在三五年后又退市了。我现在买个5G,能管到我退休,不用担心哪天没网了。

那5G,抛开成本来说,确实是速度比4G快,还能向下兼容4G。

而且,现在物联网也在开始横向发展不行的领域。比如视频需求,能希望通过物联网网关进行视频采集,数据实时打包存储分析,以及远程实时控制等。

往后的物联网需求,也不再只是偶尔上传几个电表的数据这么简单了。

那对速度的要求,带宽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了。

以前对数据,只是数字化,比如只需要知道今天用了多少度电,生产了多少台设备。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

而现在要的是数据可视化。

比如就温度值而言,能用温度计图形表示,就不用数字表示。则动起来的,就不要静态显示。

而采集的数据,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也在逐渐向面图像,视频,声音等多元化数据采集。

因此5G网关,也是下一个物联网的风口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