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C晶圆产能将超越韩国和中国台湾

描述

  据Knometa研究报告称,中国大陆将在2026年取代韩国和中国台湾,成为世界最大的IC圆形体生产基地;同时,欧洲的占有率将持续下滑。中国不断加大对芯片制造技术的投入,正逐步扩大其市场领地,覆盖除美洲外的所有区域。

  数据还显示,预计到2024年,全球IC圆形体产量将会增长4.5%;2025年和2026年,增速将分别提升至8.2%和8.9%。

  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全球圆形体月产量中所占比例为19.1%,略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产量将上升至20.1%,与领先者相当;2026年,更有可能以22.3%的份额位居榜首。

  欧洲在2021年12月时,其IC圆形体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但预计到2026年12月,这一比例将降至4.5%。尽管英特尔、台积电等公司已宣布在欧洲建厂,意法半导体和格芯也宣布在法国建立合资企业,但大部分项目预计都将在预测期结束后才能实现量产。

  欧盟期望各成员国能支持欧洲的芯片制造产业,目标是到2030年使欧洲在全球芯片市场的份额翻倍,达到20%。然而,Knometa的预测认为,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较大。

  需要关注的是,中国能否在全球芯片领域取得主导地位,关键在于那些在中国设厂的外资企业(如三星、SK海力士、台积电和联华电子)是否能够继续获得国际管制的延期。

  目前,中国的IC圆形体产量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外资企业,包括上述几家公司及力晶电子(旗下Nexchip子公司)、德州仪器、Alpha & Omega Semiconductor和Diodes等。尽管中国大陆在2023年底拥有全球约19%的圆形体产量,但中国企业所占份额仅为11%左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