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工程师:我们是这样赶追英特尔的

半导体新闻

65人已加入

描述

  ***“经济部”日前公布了2015年岛内制造业上市柜公司的研发支出情况,总支出115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占总营收比重为2.5%。其中研发支出排名前五均为通信科技公司,分别是台积电、鸿海、联发科、和硕和台达电,五大科技公司研发支出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合计总支出达394亿元,占制造业研发支出比重达到34.1%。龙头老大台积电支出131亿元实现三连冠。

  在最新一版的2016McCleanReport研究报告中,台积电(TSMC)是晶圆代工产业的2015年销售业绩龙头,去年销售额达到了264亿美元;而台积电的2015年业绩是排名第二的GlobalFoundries之五倍(就算后者的业绩在2015下半年加计了IBM的晶片制造业务),是排名第五的中国晶圆代工业者中芯国际(SMIC)之十二倍。为什么台积电可以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
 

7纳米

  台积电研发工程师:

  我们在很高压的环境做很高压的工作

  台积电之所以成为今天伟大的公司,成功关键就在于人,两年前,台积电为了 10 纳米这非赢不可的一役,而从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再升级提升为 24 小时不间断研发,因而祭出了夜鹰计划……

  一位在台积电工作十多年的研发小主管,先前带领一个小团队做先进制程。他认为,台积电胜出的关键,不在于“夜鹰计划”,而是文化。以下即为他的自述:

  台积电之所以快要追上英特尔,主要在于我们的文化。台积电两年前为了研发10 纳米制程,开始广招“夜鹰”,也就是连 R&D(研发部门)都要三班制的意思。

  这也是台积电的强项,台积电的竞争力是靠这种很强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投资拚出来的,现在是把强项再放大,就是用比人家多做 1.5 倍、2 倍的时间来追赶。

  以前每个员工尤其是 R&D,超时工作情况很严重,几年前,董事长喊出一周工时 50 小时的目标,而 R&D 的工作形态很难达到目标,所以夜鹰计划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让 R&D 的工时合理化和制度化,但主要还是为了要让 R&D 的部分工作能延续得更顺畅。例如一个人今天已经工作十几小时,很累了,但实验就是还没跑完,怎么办?所以希望将部分工作交接给大夜班,透过接力来完成工作。

  但坦白说,R&D 的工作就是很难交接,运作了一年多,有改善,还是很难解决 R&D 加班情况,因为研发有不同思路、不同逻辑,会设计不同实验,接力的人怎么知道你白天怎么做这些实验?在想什么?是有帮助,但帮助很有限。

  而且晚上又没有其他团队能沟通,所以夜鹰都尽量以守成、维持现状为主,研发实验的设计、和制程人员开会沟通等,都只能在白天进行,白天的 R&D 还是重点。

  我前阵子遇到一个在英特尔上班的美国人,看着台积电的生意愈来愈好,他就问我,“你觉得台积电和我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我开玩笑说,“你们睡觉睡太多了。”这当然是玩笑话,台积电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主要还是文化。

  一样在高压的产业,英特尔是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中做高压的工作;但在***的台积电,是在很高压的环境做高压的工作,不太可能像英特尔,工程师可以拿着电脑在咖啡厅或在户外工作。现在好一点的是设计了远端监控的系统,可以在家用笔电工作。

  但是台积电的工作环境设计得相当封闭,转的速度又很快,所以感觉压力又更大。压力主要又来自公司阶层太多,有时如果是部门经理去和副总开会,副总看完报告认为要补一个资料,部门经理会想,可能还缺什么才导致资料不足,往下交代经理,经理再交代副理……到后来一名小小工程师就临时要准备好多数字,一句话明天要交,这是很大的压力来源。

  所以夜鹰的工作,有很多也是白天会议开完后交办的工作。

  我在台积电待了十多年,不久前离开,现在从外面看,会觉得整个台积电做的事真的很有价值;但过去在台积电里,虽然觉得台积电是非常好的公司,制造和执行力很好,但只感觉都是人力堆出来的。

  许多年轻人进来没多久,感觉不太到做事的价值,却要做这么长工时,花这么多精力。因为公司人太多了,每个人的工作都被细分到只做一个螺丝钉的某一个部分,真正看到价值的,也许要到副总或某个职位以上,即使是 program(计划)的头,也只知道自己的 program,如果是对业界新闻有兴趣去关注涉猎的人,可能有点感觉自己在做有价值的事,但大部分人连睡觉都没时间了,哪有空想这么多。员工有时会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个很卖劳力的工作。

  台积电是以董事长为中心,所有人向着这个中心,很少太政治性的问题,也就比较少团队间的互斗,我想这也是梁孟松(台积电研发处前资深处长,后因跳槽三星电子,而被台积电控告侵权)会离开的原因。我曾在他底下进行一个计划,就我了解,他的 personality(个性)很强,喜欢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但竞争的下场就是一个人脱颖而出后,另外的人就会退出。台积电不喜欢用这么强烈的方式竞争,也许是亚洲人的关系,希望大家一起合作成长。

  还有,台积电人对一件事深入了解的程度,绝对比竞争者都强。例如你给老板一杯水,他问你颜色为什么黄黄的,你回答也许沾到茶叶,有人问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台积电的主管一定会一直问,哪里来的茶叶?为什么会沾到?在什么流程沾到的?我们怎么改善等,我们很习惯用这样的模式研究一个问题。

  这就是文化,你的老板会这样 review(复审)你,你就会这样 review 底下的人,当然对供应商也是,供应商恨死我们了。我很多同学在台积电的供应商企业里,都觉得台积电的要求很严格,有一点在压榨供应商。

  但只要台积电这样的文化一直在,就有机会一直领先。

  台积电全力冲刺先进制程研发  今年研发费用估计达22亿美元

  台积电全力冲刺先进制程研发,今年研发费用估达22亿美元(约新台币720亿元),全年研发工程师人员预计扩充至5,690人,同创历史新高。法人看好,台积电在研发支出与研发人力部署重兵,有助承接苹果A10、A11处理器代工订单,拉开与三星、英特尔的差距,在全球晶圆代工产业持续维持领先优势。

7纳米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日前出席交大“开业典礼”时,已透露下半年景气不会太差,台积电维持今年业绩年增5%至10%的讯息。据悉,张忠谋对台积电信心满满,最大的后盾就是公司在研发支出与人才强力的支援。

  分享台积电内部估计,今年研发费用将达22亿美元,较十年前大增345%,年增6.4%。台积电总经理暨共同执行长刘德音更对供应商与内部员工明白点出,未来台积电投入研发费用将持续上升,“有增无减”。

  台积电同步扩编研发人员,预期今年研发工程师由去年的5,123人,增加到5,690人,年增11%。产能扩充部分,台积电先前便已宣布,今年资本支出90亿至100亿美元。

  翻开台积电过去十年研发费用走势,除2009年因金融海啸影响而减少之外,几乎每年以年增5%至10%的速度成长;研发工程师人数也由2006年1,422名增加至今年的5,690名,期间成长率高达300%,为***创造大量就业人口、功不可没。

  台积电投入研发不手软,造就公司稳居全球晶圆代工龙头的地位,并在10奈米制程已超车全球半导体巨擘英特尔。

  台积电现正积极冲刺更先进的7奈米制程,预计2018年量产,成全球第一家率先以7纳米提供晶片代工的晶圆厂,且在四季的时间内就达成量产,将再写下台积电先进制程最快推进的历史纪录。

  台积电去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过8%,研发工程师占整体员工比重达11.3%,两大指标均为***上市柜公司之冠。根据104人力银行调查,台积电是理工科系社会新鲜人最想进入的台资企业。

  曾经老臣“叛离”  如今重伤都恢复了吧

  说起台积电如此看重研发之事,总是会想起台积电老臣梁孟松“叛离”的故事。从半导体到面板业、IC设计业,都足以“动摇国本”。梁孟松的故事,给国家、企业、个人什么警讯?

  去年1月8日,两家外资券商不约而同调降台积电的投资评等。其中,已连续看好台积电五年之久的瑞士信贷,第一次看坏台积电的未来。主要理由是:“今年竞争加剧!”

  三星电子,这家五年前被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称为“雷达上一个小点”的韩国巨人,正快速逼近,即将与台积电正面冲击。

  张忠谋准备十多年的FinFET技术(鳍式场效电晶体),这个可大幅省电的革命性技术,将在今年下半年量产,用在最新的十六奈米制程。

  然而,三星却已在2014年12月初,开始量产同样技术的晶片,领先台积电至少半年。

  1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面对分析师询问时,张忠谋坦然承认,“没错,我们有点落后。”

  但他秉持过去半年的基调,强调明年会追回来,“在一个更大的市场取得更多市占。”

  这是台积电近十多年以来,首度在逻辑制程技术落后亚洲同业。也因此可能痛失苹果下一代处理器(A9)订单。

  位在首尔南方六十公里的三星半导体大本营,一位浓眉短发的中年***人,是“正式”担任三星LSI(即晶圆代工部门)技术长三年半的前台积电资深处长梁孟松。

  对他,以及他麾下由黄国泰、夏劲秋、郑钧隆、侯永田及陈建良等台积电旧部属组成的“***团队”,是一个重大胜利。

  “当初台积电如果不让他走,今天就不会这么惨了!”一位与台积电主管熟识的半导体学者感叹。

  以一人的去留,能左右两国半导体业的消长。他,堪称***头号叛将。

  据独家取得台积电控告梁孟松损害营业祕密的二审判决书中发现,梁孟松对三星的“贡献”之大,以及对台积电伤害之大,远超过之前外界所知。

  梁孟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学博士。毕业后,梁孟松曾在AMD供职数年,并在40岁时返回台积电成为张忠谋的助手。在台积电工作期间,梁孟松可谓战功卓著:他是台积电依靠自主技术战胜IBM的核心人才。由于“负责参与了台积电每一世代进程的最先进技术”,梁孟松对制程技术的理解在台积电内部无人能及。同时,梁孟松拥有总计多大500项的制程技术相关专利,这一点也是冠绝台积电。

  结束语

  为什么台积电能够稳居全球晶圆代工龙头的地位?从上述这个工程师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除了拼时间拼人力外,就是台积电人对一件事深入了解的程度,几近“变态”。这是一种文化,一种及时核心技术人员离开也不可能带走的成功因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