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王建宇:量子通信天地试验中的七大关键进步

通信技术

38人已加入

描述

  8月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太空轨道,它预示着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令人振奋的一步。

  量子通信成为近期的热点之一,9月6日上午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2016全球光电产业技术主题大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建宇介绍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各地面光学站的跟瞄测试正在紧张进行,天地通信通路已经建立。

  图1: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建宇

  量子卫星和其他卫星到底有何不同?

  “太不一样了。”王建宇解释说,一般的对地观测卫星,它只要在外空的轨道上被动接受来自地球的电磁辐射,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图像数据,对地面没有特殊要求。而量子卫星,需要的是天地协同,必须保障天地之间通信链路的畅通。今天卫星发射成功了,但卫星是否能圆满完成实验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最早量子通信在地面就是在光纤里面做的,因为光纤里面,要比自由空间里面条件好得多,激光一头进去,跑不到外面去的。但是光纤有一个弱点,因为光纤是靠光的全反射,激光在光纤里跑的时候,它在光纤壁上不断在反射,有损耗。损耗到一定程度时,量子通信就做不成了。所以用光纤做,距离是有限的,做不成全球的量子通信,而卫星就能做到全球的。

  利用卫星平台,可以克服地表曲率、没有障碍物的阻碍。只有5-10公里的水平大气等效厚度;大气对某些波长的光子吸收非常小;大气能保持光子极化纠缠品质;外太空无衰减和退相干。

  王建宇表示,以前做各种各样的卫星的时候,一般都有个参考。但是刚开始做量子通信卫星的时候,我们心里真的是没底。”王建宇感慨地说,尽管我们经手的大大小小的卫星研制工作已经无以计数,但量子卫星对于所有参与者都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

  量子通信天地试验中的七大关键技术进步

  王建宇在会议现场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他指出了量子通信天地试验中的七大关键技术进步:1、天地链路高精度跟踪和精确指向;2、近衍射极限量子光发射与检测;3、偏振态保持与跟踪测量;4、卫星平台复合姿态控制技术;5、天地一体的单光子探测;6、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7、高亮度量子纠缠源。















  此前,王建宇曾在接受其他采访中透露,按照规划,中国在2016年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后还将发射更多卫星,到2020年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届时联接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也将建成。到203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