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独立5G与5G有什么不同 类似4G强化版?

通信新闻

20人已加入

描述

在今年的世界行动通讯大会(MWC 2017)期间,产业界关于5G的对话不只会回溯到4G,也悄悄地从5G的「核心网络」转向「新无线电技术」…

在2016年,世界行动通讯大会(MWC)充斥着与5G通讯网络相关的承诺,当时的供货商们都说5G与4G不会一样,将为电信营运商开启全新商机;随着像是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元素导入核心网络,他们承诺电信业者将可以在相同的基础建设上提供多种形态的差异化网络服务,在2016年MWC所描绘的5G远景除了令人兴奋,也让人震惊。

一年过后,刚落幕的2017年MWC现场,4G仍然是热门话题,各家技术供货商探讨产业界如何能在接下来几年充分利用LTE网络;同时5G标准也是被热烈讨论的议题,但产业界焦点悄悄由原先的「核心网络(core network)」转移到了「新无线电技术(new radio)」。

笔者注意到这个趋势是因为「非独立5G (non-standalone 5G)」计划的宣布──就在MWC 2017开幕前夕,一群电信业者与技术供货商共同发表了这个计划。

以「加速推动5G」为名,包括爱立信(Ericsson)、华为(Huawei)、中兴(ZTE)、高通(Qualcomm)、英特尔(Intel)等厂商,以及网络营运商如AT&T、Deutsche Telekom、KDDI、KT Corp.、NTT Docomo、SK Telecom、Sprint与Vodafone等等,宣布将支持「非独立」5G新无线电技术(NR);此一新提案将在近日举行的3GPP无线接取网络全体会议(Radio Access Network Plenary)上提出。

但说实在的,到底什么是「非独立」5G?它与5G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类似4G强化版的东西吗?更重要的是,这个另外冒出头的标准会对迈向5G的整个市场有什么影响?

高通技术长Matt Grob在接受EE Times独家专访时解释,「非独立5G」是以4G为基础的5G「准」模式(“set-up” mode)。透过导入一个「中介」步骤,营运商将可以在一个称之为「非独立5G NR」的配置下,利用现有的LTE无线电并发展封包核心网络。

这可以让营运商在2019年开始试营运并布署5G NR,不必等到2020年;在此同时营运商也可以添加新的5G无线电接取载波,支持2019年之后的5G使用情境。

而或许「非独立5G NR」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在于它能「巩固」完整5G标准的时间表,包括Release 15的独立5G NR──特别是在某些电信营运商如Verizon、Korea Telecom的5G版本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时候。

简而言之,支持非独立5G的厂商是想在乐团集结完成之前定调,希望3GPP能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5G NR规格的订定,以免出现一大堆pre-5G预先标准。上述推动「非独立5G」计划的厂商们在共同声明中表示:「根据目前的3GPP Release 15时间表,以符合标准5G NR基础建设与装置为基础的5G NR布署,最快要到2020年才会展开。」

而高通技术长Grob虽然在接受EE Times专访时盛赞Verizon扮演了加速5G标准的「催化剂」,却也担忧:「有一个大哉问是──Verizon会(在追求自家版本的5G规格之后)回头支持(3GPP的5G)业界标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还无从得知,也不知道「非独立5G」的问世能不能把飞出瓶子的精灵们给收回来。

在此同时,在MWC期间也证明了行动通讯产业并非全体一致积极非独立5G,为何如此?举例来说,诺基亚(Nokia)显然不在支持非独立5G的阵营中,而该公司在MWC的记者会上也一直回避这个话题;但该公司似乎担心,加速NR标准的发展可能会与实现例如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等关键功能的5G封包核心发展不同步。

在MWC展场还有相同的质疑声音指出,今日急着敲定5G NR规格的厂商们,都是特别专注于以他们所知的现有4G应用为基础,发展5G的使用情境。

每次行动通讯产业着手开发新无线电标准,技术供货商与营运商都倾向于忙着政治操作,以及让新标准炒作机器超速;可预见的是,媒体也会跟着起哄。我们已经看过一次又一次相同的剧情重演,随着蜂巢式通讯标准从2G演进到3G、再从3G演进到4G;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是,5G不只是关于开发速度更快、带宽更大的新无线电标准

显然,尽快稳定5G NR规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其他与5G核心网络相关的东西呢?我们已经进展到哪里了?我们是否已经考虑到所有4G网络无法提供的全新5G使用情境?如果这个新抛出的议题只是某些公司想要领先其他公司,赶得那么急是要干嘛?

编译:Judith Cheng

(参考原文: What’s Behind ‘Non-Standalone’ 5G?,by Junko Yoshida)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