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转换器的发展史与JESD204B接口设计

转换器

10人已加入

描述

模拟数字转换器(ADC)与数字模拟转换器(DAC)自数字时代之初就存在,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德州仪器(TI)率先推出单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提供工程师设计系统所需工具,轻易超越模拟组件的效能。

 

早期数据转换器速率相对缓慢,并使用并联接口连接DSP或处理器,随着制程技术进步,数据转换器的速度及动态范围(位数)也一并改善,因此需要更快、更宽的总线。

今日现代数据转换器中,十亿取样(Gigasample)的每秒转换率都远高于12位,换算成总线传输速率,则超过每秒15亿字节,故工程师使用印刷电路板连接DSP、处理器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时,都会面临挑战。系统内若有多个ADC或DAC,且模拟输入或输出必须相位一致,则情况会更加复杂,并联总线必须与电子长度及确定性延迟相符,对配置更是场梦魇。

早在超高速数据转换器问世之前,业界便已意识到这项问题存在,因此推出串行化低电压差分讯号(LVDS)接口以降低互连数,这项接口排列并联总线后,提供LVDS位频率找回数据,但因为频率与数据路径的关系,路由仍是项问题。

延续串行化概念 标准规范持续修正

不过在此方案下,单一封装与单一频率内可包括多个数据转换器,至今仍有些应用藉由这种方式减少针脚数,例如德仪的ADC3445在单一48针脚、8平方厘米的封装内,包含四个125-Msample/s、14位ADC。

到了21世纪初,数据转换器速率的提升明显造成路由问题,美国电子工程设计发展联合协会(JEDEC)因此在2006年推出JESD204标准,延续串行化接口概念,使用3.125Gb/s联机速率,并实行编码及框架处理,免除额外数据频率需求。原始标准仅提供单一通道,且欠缺校准方法,为了确保多部数据转换器的相位一致,需要共同的框架频率。

2008年4月,JEDEC推出A修正版,为高吞吐量增加通道,但仍需共同框架频率才能同步;2011年7月推出B修正版,提高线路速率至12.5Gb/s,并支持确定性延迟(对相位一致非常重要),以及数据转换器同步的内部方式。

定义实体接口 提供更大信道

JESD204B接口包含一项或多项高速、单向、电流模式逻辑(CML)差分对,载运数据转换器的数据称为「信道」。信道数量与串行化LVDS接口不同,无须与转换器数量相当,但与PCI Express同样为接口提供更大信道,这是一般改用JESD204B时常出现的误解。

其他三种针脚也很重要:装置频率(DEVCLK)在早期修正版本称为「框架频率」、系统参考讯号(SYSREF)、主动低同步针脚(/SYNC),依据装置模式不同,这些额外针脚可记录各项时间,如模拟转换,以及数据在数据转换器与处理组件之间的移动(图1)。

数据转换器

图1 多项JESD204B接口连接范例

数据转换器运用DEVCLK取得多项内部频率讯号,例如「内部框架频率」传输数据、「取样频率」记录转换时间、「地方多重框架频率」(LMFC)建立确定性延迟。SYSREF为相位参考讯号,在子类别内汲取LMFC(在子类别零或子类别二不使用);/SYNC讯号可用于各子类别数据传输同步,以及子类别二的LMFC相位参考。

确立数据格式 传输更稳定

相较于简易串行化LVDS接口,JESD204B使用的模型近似于网络协议或开放系统接口(OSI),其中每一层各有不同功能,编码端先后执行每一层的功能,接收端执行顺序则相反,以重建数据。

每一层发挥不同功能,让传输器与接收器数据通过更稳定,JESD204B标准共有传输、扰频(非必要,但建议使用)、数据链路、实体等四层。
传输层功能较复杂,将数据以8位为单位分组,在传输侧每个讯框内包含多个8位,而接收侧顺序则相反。对8位数据转换器相当简单,但对于11位数据转换器等其他组件则较为复杂,也会在串流内加入控制位,向接收器沟通状态信息(图2)。

数据转换器

图2 在此案例中,传输层可连结各层对抗应,在串流内植入控制位,向接收器沟通状态信息。

非必要的扰频层可建立随机数据模式,将系统内噪声与相关联讯号降至最低,藉由固定多项式1 + X^14 + X^15,使用序列反馈移位寄存器及OR互斥闸,在编码与译码对称。这项简易的讯号频谱展开方式之下,只要自连结层接收两个8字节后,接收器的去扰频器就会锁住,虽然这项功能并非必要,但相当有助于频谱纯净度。

数据链路层负责8b/10b编码,让8字节与10位标准符号之间转换,本层亦负责建立工作连结,包括讯框与通道校准,数项标准8b/10b符号为此预留,并监控连结体质。编码亦包括20%的开销惩罚,未来版本可能移往64/66b等更高阶的编码,以重拾接口内流失的带宽。

物理层纯粹为驱动器与接收器,移动位与频率数据复原(CDR)线路,实体接口运用交流电(AC)耦合CML驱动器与接收器,8b/10b编码提供直流电(DC)平均,并避免AC耦合时发生基线飘移;编码也为CDR提供足够的边缘过渡,在建立链接时迅速锁住数据。

总而言之,数据转换器与处理组件建立链接时,会使用这四层,并且稳定地从发送器传输数据控制器数据及控制信息至接收器。

为达到向后兼容,JEDEC建立「子类别」概念,让界面可应用于各种运作模式,子类别零是与A修正版兼容的模式,但亦支持12.5Gb/s信道速率,这项模式与A修正版相同,支持多种同步数据转换器,但并不支持确定性延迟。

建立子类别 达到向后兼容

数据转换器之间的延迟或许固定,但启动时仍会变化,所以系统设计人员必须提供解决方案,判断个别数据转换器的数据何时会抵达FPGA或处理器,而且此模式并未使用SYSREF。子类别一提供确定性延迟,以及内部多重装置同步,同时使用内部讯框、地方多重框架频率及SYSREF频率讯号。数据转换器与处理组件的符号串行传输时,使用内部框架频率,而LMFC提供已知延迟的参考。

DEVCLK加上SYSREF讯号的相位决定内部框架频率与LMFC,由于在此模式中,DEVCLK与SYSREF关系密切,SYSREF必须与装置频率同步,进而限制配置,让两项讯号能够相符,不过因为子类别零之中的SYNC讯号,所以数据信道无须相符。

在子类别二之中,每项装置的内部框架频率与LMFC相同,与子类别一无异,但此时需要SYNC讯号达到同步与确定性延迟,在本模式中,SYNC讯号的相位可校准内部框架频率与LMFC,且必须与DEVCLK达到源同步。由于DEVCLK及/SYNC的时间需求严格,这项模式并不推荐用于极高采样率。

介绍完基本知识后,接着说明如何相连,让模拟讯号抵达或离开处理组件。数据转换开始前,必须先建立多项速率,许多工程师也在此迟疑,因为这项接口的组成选项众多,使用FPGA建立JESD204B接口也相当复杂。

建立连接以控制模拟讯号

首先得建立数据转换器与处理组件的链接,必须确立低态有效讯号/SYNC(输入至发送器侧),发送器接口即可开始传送K28.5 comma符号,让接收器CDR可相位锁定比特流,并找到数据流的字符边界。若链接包括多条通道,并在子类别零之中运作,/SYNC讯号必须混合后,同时送至发送器,子类别一与子类别二则无此要求。

达成代码组同步(CGS)后,/SYNC即可停止启动,在下一项非K28.5符号中,接收器就会校准讯框边界,也启动初始通道同步(ILA)序列,校准多条通道。即便具备扰频功能,这项序列也不受影响。ILA在传输器侧传输数据,长度为四项多重讯框,多重讯框以K28.0符号为起点(子序列起点),并以K28.3符号为终点(信道校准子元)(图3)。

数据转换器

图3 接收器讯框边界校准完成后,会触发JESD204B最初通道同步。

四项多重讯框传输完成后,就会启动扰频,将用户数据传输至接收器,建议可善用许多信息转换器或FPGA JESD204B IP区块内建的诊断功能,许多都包含既有模式的传输选项,如斜波、正弦波等,此模式常使用数据转换器的完整动态范围,以仿真实际转换后的数据。

也可以在传输层的数据转换器测试模式中,植入预决定的8字节模式,比除错测试模式简单。开机时,若使用逻辑分析工具或FPGA编码监控信道流量,记得关闭扰频,让模式更容易显现。

JESD204B标准远比本文介绍内容复杂许多,若不熟悉如何运作,本文或能提供接口建置部分见解,随着数据转换器速度提升,这项标准必将持续拓展,也增加吞吐量,满足使用这项接口的数据转换器复杂度及控制需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