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损耗最大值多少

光纤设备

15人已加入

描述

光纤损耗

所谓损耗是指光纤每单位长度上的衰减,单位为dB/km。光纤损耗的高低直接影响传输距离或中继站间隔距离的远近,因此,了解并降低光纤的损耗对光纤通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光波有着极大的带宽,但在1961-1970年,人们主要研究利用大气传输光信号,实践证明,由于受到气候环境的严重影响,无法实现正常的通信。在人们考虑的其它传输介质中,用石英玻璃材料制成的光导纤维即光纤来传输光信号成为研究的重点。

但是当时普通石英玻璃材料的损耗高达1000dB/km,传输距离很有限。1966年7月,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藉华人高锟(K.C.Kao)博士和霍克哈姆(G.A.HocKham)博士根据介质波导理论指出:光纤的高损耗并不是其本身固有的,而是由材料中所含的杂质引起的。并预言如果降低材料中的杂质含量,可使得光纤的损耗降至20dB/km,甚至更小。1970年,美国康宁(Corning)玻璃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制了损耗为20dB/km的低损耗石英光纤,这使得光纤完全能胜任作为传输光波的传输媒介,也开辟了光纤通信的新纪元。

光纤损耗最大值多少

光纤的理论最大损耗值不能超过多少?这要看你是用什么类型的光纤,做什么用途。即使光纤的损耗很大,使用光纤互联的设备发光功率大,通过光纤传输后接收到的光功率在接收范围内也是能通的。

在使用中,原来通过LH/LX GBIC互联的光纤,经过几次故障重熔后衰耗太大,只好换成ZX GBIC了。毕竟重拉光缆的成本比买GBIC高很多。

拿GBIC来说吧(现在SFP用得比较多),你使用光纤衰耗只要在下面的接收范围之内就可以使用,当然得考虑发光功率:多模SX的参考接收范围为:0~ -17 dBmLX/LH的参考接收范围为:-3 ~ -19 dBmZX的参考接收范围为:-3 ~ -23 dBm光缆的损耗一般在熔接处和接头部分,按要求接续损耗≤0.08dB,施工人员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很难做到。连接头插损小于0.5dB,光缆本身衰耗小于0.2dB/km。根据实际经验,光缆施工质量很难达到。光缆施工是个高技术活,但国内都是当成体力活在做。

一般来说,光纤允许的损耗最大值是-40DB,但要想达到稳定的效果,建议光的损耗不能大于-25DB,因为-25DB是光终端设备正常、稳定运行的临界值。

光纤损耗是指光纤每单位长度上的衰减,单位为dB/km。光纤损耗的高低直接影响传输距离或中继站间隔距离的远近,因此,了解并降低光纤的损耗对光纤通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966年7月,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藉华人高锟(K.C.Kao)博士和霍克哈姆(G.A.HocKham)博士根据介质波导理论指出:光纤的高损耗并不是其本身固有的,而是由材料中所含的杂质引起的。并预言如果降低材料中的杂质含量,可使得光纤的损耗降至20dB/km,甚至更小。

光纤的散射损耗

散射损耗是由于光纤材料组份中原子密度微起伏或光纤波导结构缺陷等使光功率耦合出或泄露出纤芯外所造成的损耗。

本征散射是材料散射中最重要的散射,其损耗功率与传播模式的功率成线性关系。它是由于材料原子或分子以及材料结构的不均匀性。使得材料的折射率产生微观的不均匀性而引起传输光波的散射。这种散射是材料固有的,不能消除,是光纤损耗的最低极限,瑞利散射即属于这一类。瑞利散射损耗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在长波长上工作时,光纤的损耗可大大减小。

另一类本征散射是掺杂不均匀引起的,在光纤制造中,为了改变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掺杂某种氧化物,当氧化物浓度不均匀或起伏时就会引起这种散射。

非线性散射有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拉曼散射。介质在强光功率密度作用下,入射光子与介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会产生声子,当光是被传播的声学声子所散射时,称为布里渊散射;当光是被分子振动或光学声子所散射时,称为拉曼散射。这两种受激散射都有一个阈值功率,只有超过此值时才会发生。在通常的光通信系统中,输入光纤的光功率一般较低,通常不产生非线性散射。

光纤的结构不规则损耗

结构不规则损耗是由于纤芯包层界面上存在着微小结构波动和光纤内部波导结构不均匀而引起的那部份损耗。光纤结构不规则时要发生模变换,将部份传输能量射出纤芯外而变成辐射模,使损耗增加。这种损耗可以靠提高制造技术来降低。

光纤的弯曲损耗

弯曲损耗是光纤轴弯曲所引起的损耗。任何肉眼可见的光纤轴线对于直线的偏移称作弯曲或宏弯曲。光纤弯曲将引起光纤内各模式间的耦合,当传播模的能量耦合入辐射模或漏泄模时,即产生弯曲损耗。这种损耗随曲率半径的减小按指数规律增大。另一类损耗是光纤轴产生随机的微米级的横向位移状态所成的,称作微弯损耗。产生微弯的原因是光纤在被覆、成缆、挤护套、安装等过程中,光纤受到过大的不均匀侧压力或纵向应力,或光纤制造后因涂覆层或外套的温度膨胀系数与光纤的不一致等造成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