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精神鉴定师,让戏精罪犯难逃法网!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日复一日,这个世界不只生活有规律可循,连犯法脱罪也有屡试不爽的BUG可钻!特别是以精神疾病作为保护伞的案例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了,那些年“装病”减刑免刑的案件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人工智能

不过近日,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新规——《人民检察院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监督工作规定》。

新规一出,将更好地规范检察机关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监督工作,对防止和纠正犯罪嫌疑人“假冒精神病人”逃脱法律制裁和普通人“被精神病”而错误强制医疗、维护公共安全,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保障强制医疗程序的正确实施等,都将发挥出很好的辅助效果......

有了政策的支持,在越发完善的法律监督下,类似的案件真的就能得到控制吗?老实说,还真的不一定!难道行为不正常就可以说是精神有问题,断定是患上精神病吗?当然不是!如若如此,那戏精罪犯不就轻轻松松逍遥法外了......

不过,在精神病的鉴别这个环节,阻碍因素确实很多!

精神病的鉴定不同于其他疾病,它没有物理、化学指标可依,精神疾病的诊断虽然国内外也都制定了诊断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落实这些诊断标准更多的要靠鉴定医生的经验。而每个鉴定医生的经验、思想方法的不同,对得出的结论都会有影响,有时就会有很大出入!

除此以外,精神病鉴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腐败风险和暗箱操作。在这样一个天然短板的前提下,实在很难防止“没病的装有病”,而“有病的没人管”。

虽然阻力比较大,但幸运的是,我们身处21世纪呀!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处在智能化的时代!人工智能依托计算机能力的爆炸式的增长,可以说是受益颇多。高度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模仿人脑结构,可以玩围棋、做交易股票、甚至是生产内容......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越发让人期待,目前在医学影像识别、人工智能助手、医疗机器人等应用场景上已经有所突破。

人工智能

近日,IBM的计算精神病学和神经成像研究小组公布了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AI对于精神疾病的评估具有重大价值。

IBM 研究团队用人工智能预测精神疾病

基于2015年发表的研究成果,IBM团队用人工智能算法分别对59名受试者的语言模式进行了追踪和分析。

受试者参加了一项访谈测试,访谈的记录依据词性不同被逐个拆解,然后对句子的连贯性进行评分。机器算法则根据他们的语言模式判断哪些人有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受试者中有19人在两年内患上了精神疾病,其余40人则一切正常,算法预测的准确率高达83%。这套算法还能够区分近期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群与正常人群的语言模式,并且准确率达到了72%。

这项研究的作者Guillermo Cecchi表示,未来该研究小组还将分享更多关于其他精神健康状况的研究,包括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慢性疼痛等。

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准确率不断提高,相信会对“腐败风险”、“暗箱操作”、“装病”等脱罪或减刑等案件起到更好的控制作用,那些妄想瞒天过海,用旁门左道钻法律漏洞的罪犯也将无所遁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