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逐梦未来“中国IC之都”崛起可期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集成电路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市场需求广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代的背景下,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崛起,对于合肥意义重大。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几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年产值不断增长,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形成支持产业项目的“合肥模式”

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崛起的秘诀是什么?对此,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揭秘。一方面,得益于龙头企业不断聚集。目前,全球前五晶圆代工企业力晶科技,国(境)内外设计业龙头联发科技、群联电子、兆易创新、君正科技、灿芯科技等企业先后落户合肥,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有5家。联发科技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设立在合肥,研发人员达1000多人。

其次,以本地市场为牵引,人才资源为支撑,与本地产业高度融合,合肥市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集群。比如,在面板驱动芯片领域,集聚了敦泰科技、集创北方、中电精显、宏晶、龙讯等企业;在家电芯片领域,合肥市已经集聚了君正科技、矽力杰等企业;此外在存储、汽车电子、电源芯片等领域,也有一些企业布局。

另外,近年来,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平稳,高铁、航班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人才服务工作加速推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推进与京东方、联想、晶合等一批大项目合作,还形成了支持产业项目的“合肥模式”,积累了推进重特大项目经验。

长鑫12寸设备就位!打造“中国IC之都”!

近日,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的300台研发设备基本全部到位,一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厂房巍然屹立,今年下半年将投片试生产,大批知名品牌的电子产品有望在明年用上“合肥造”的存储器芯片。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被称为“工业明珠”。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三年内已集聚了129家集成电路企业,覆盖了从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等全产业链,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曾是集成电路产业“荒漠”的合肥,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已跃升为“后起之秀”。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如今的合肥,正在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而冲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集成电路产业,无疑将是城市产业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解。

龙头集聚每年以新增近20家的速度发展

2017年12月6日,总投资达128亿元的合肥晶合集成项目正式量产。依托未来几年的建设,合肥晶合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的制造商。晶圆制造这一环节落地,打通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使合肥市站上产业发展最前沿。

同月,芯片封测“双子”项目落户合肥,总投资35亿元,将设立中国大陆最大的半导体显示芯片封测公司总部和封装COF卷带生产基地,为合肥市打造“中国IC之都”再添引擎。

龙头企业不断聚集。在设计环节,合肥市拥有联发科技、群联电子、兆易创新、君正科技等102家知名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就达5家,世界顶尖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联发科技更是将其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在制造环节,晶合12英寸晶圆实现量产,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加快建设,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占据世界DRAM市场约8%的份额,填补国内DRAM市场的空白,合肥市将跨入世界级存储器制造重镇之列;在封装测试环节,拥有通富微电、新汇成、COF卷带和矽迈等项目;在设备环节,芯碁微电子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打破了国外高端激光直写曝光设备垄断,大华半导体封装专有生产装备和精密模具实现量产销售。

目前,合肥市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29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全产业链的城市。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完成产值235.6亿元,同比增长31.03%,落户企业还在以年均20家的速度增长。

创新引领“屏-芯-端”一体化产业特色显现

走进位于新站高新区大禹路和西淝河路交口的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展厅不仅展示了“合肥造”的晶圆成品,从薄膜生成、光学微影,到蚀刻、掺杂、化学机械研磨等晶圆制造工艺流程也一目了然。

2019年,晶合晶圆一期项目满产后,产能将达每月4万片,有效填补国内驱动IC产业领域空白,5年内将使合肥的面板驱动芯片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实现“芯”和“屏”的有效结合。

合肥市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和装备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据预测,合肥市仅家电、面板显示、汽车电子和绿色能源等产业,每年对各类芯片的市场需求就达数十亿片,总额超过300亿元,市场需求巨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芯片1元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产值,进而带来100元的GDP增长。然而,目前国内的集成电路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如何突破?经过三载磨砺,合肥市探出了自己的路子,以创新为驱动密码,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概括来说,即以本地市场为牵引、人才资源为支撑,与本地产业高度融合,初步形成三大产业特色芯片集群。在面板驱动芯片领域,集聚了敦泰科技、集创北方、中电精显、宏晶、龙讯等企业;在家电芯片领域,集聚了君正科技、矽力杰等企业;在存储、汽车电子、电源芯片等领域也已经布局。

要素支撑护航“产业生态链”形成

优质产业才能留住优质人才。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合肥的重要因素中,人才成为关键。

“高端人才和关键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严晓浪建议,通过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进行产学合作协同创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如今,合肥市正着手培养自己的集成电路人才队伍,将微电子人才培养作为推进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市14所高校拥有近万名微电子相关专业的学生,北航微电子学院、中科大微电子学院和合肥微电子学院建设加速推进。

在人才引进方面,合肥市在一次性人才补贴、工作津贴、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针对我国***地区和外籍人才需求,加快建设国际化社区,完善国际医院、学校等服务设施,吸引更多人才前来。

在资本要素方面,合肥市发起成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产业大步飞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华登基金、建广资产、中兴合创、银库资本等产业投资基金的参与,集成高端要素,支持重点项目,撬动产业发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合肥市率先出台了《合肥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支持研发、促进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在平台搭建方面,投资4000万元建成投用集成电路设计验证分析公共服务平台(ICC)……聚合资源要素、依托人才和政策红利,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正在构筑起更大的发展优势,构建起产业生态链。

逐梦未来“中国IC之都”崛起可期

今年全国两会上,集成电路再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实体经济发展第一位。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直以来,国家和安徽省高度重视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工信部将合肥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国家发改委将合肥列为14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部分项目已纳入“十三五”国家重大集成电路生产布局规划。安徽省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列为省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2017年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这一“国字号”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将为合肥市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源;今年3月,《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正式印发,未来3年内,合肥市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合肥市正紧抓机遇、聚焦资源、突出重点,努力将集成电路打造成为继新型显示产业后又一个提升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围绕完善“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链条,全力发展存储芯片、驱动芯片和特色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到2020年力争产值突破500亿元,制造业和设计业均位居全国前五位,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