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话题:中兴通讯事件背后,“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的结论有错误?

描述

背景:近日中兴通讯公司遭到美国商务部的制裁,由此引发了舆论的热烈争论。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吴敬琏认为,中国40年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越是到了高的阶段,遇到的矛盾和在国际环境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随后,吴敬琏提到了中美贸易冲突和中兴通讯事件。他强调,此事牵扯到对外开放是不是要继续,国内改革怎么能够更加深入,解决我们一些制度上的重大问题。但是从社会的反应来看,焦点是跟特朗普行政当局的争论。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应该考虑的是这个争论能不能促进我们自己的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但从网上的反映看似乎有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就是由于这个争论使得国家主义更加取得了优势,就是用更强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们的有关产业,比如说有一种口号叫做‘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吴敬琏说。

吴敬琏称,他曾经在信息咨询机构里面工作过,芯片问题其实一直是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并不在于给没给钱。三年前建立的半导体芯片基金规模是4000亿,像清华紫光一连串收购动作也是想在芯片发展上建立丰功伟绩,但是效果并不好,有许多深层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最后,他呼吁,“我们作为一个研究者应该冷静、科学、客观的观察,去找到问题的根本,提出确实有利于我们这个国家、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正确的对应策略。”

集成电路严重依赖进口,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据统计,每年我国从海外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这一金额大约是(2016年)石油进口金额的两倍。作为国家的“工业粮食”,芯片几乎是所有设备的“心脏”。如果一味依赖外国的产品,不能在芯片上实现独立自主,国家信息安全必将时刻处于威胁之下。

那么,“中国芯”到底怎么了?

目前主流的观点有两点:

1、技术、研发差距的背后往往是资金投入的差距。半导体是高度依赖投资的产业,以2016年为例,在积体电路方面的资本支出方面,三星是113亿美元,台积电是102.5亿美元,英特尔是96.25亿美元,基本都在百亿美元量级。而2016年中芯国际的资本支出是26.26亿美元,可以说是中国芯片企业的重要代表了。

2、市场冷落,人才弱势。芯片市场是个“强者恒强”的市场。技术上的差距,导致在同等级别制程的芯片产品上,没有与国际大厂存在优势。另一面,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销售支撑产品的迭代,投入研发、产品毛利率就非常低。

总的来说,国内对半导体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都还跟不上。截至2017年,全国只有41所高校设置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从业人数为39.4万,其中技术人员只有14.1万,中高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正如行业人士指出,“这个产业还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为半导体制造是一个重资产、高风险且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dreamAnd 2018-04-24
1 回复 举报
感觉中兴是拿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那石头还弹到华为脚上了~ 收起回复
dang28 2018-04-24
0 回复 举报
“芯太软”已经成为中兴在处罚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公认原因。但缺乏芯片技术未必就应该由中兴来背锅。 收起回复
全部评论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