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台具备全路况清扫、智能路径规划的无人驾驶扫地车

描述

4 月 24 日,酷哇机器人(COWAROBOT)于长沙橘子洲公园发布了全球首台具备全路况清扫、智能路径规划的无人驾驶扫地车,并展示了道路清扫的实测效果。一匹已经杀出重围的黑马,开始展现傲姿了。

“乘用车的 L4 无人驾驶至少还需要四年时间。” 在采访酷哇创始人何弢博士时,他这么说道。

“大众认为乘用车的无人驾驶可能近在眼前,一方面媒体宣传的放大,引起人的期望过高,事实上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主流意见都是,乘用车的无人驾驶还需要四年以上的时间。”

何弢博士于 2015 年创办酷哇机器人(COWAROBOT)公司,并邀请 ETH 人工智能实验室原主任 Rolf Pfeifer 加入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此外,公司得到 CMU 的战略支持,双方在无人驾驶感知算法上展开联合研发。酷哇的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 CMU、上海交大和百度等公司,背景十分华丽。

2018 年 4 月 24 日,酷哇机器人联合环卫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中联环境共同发布了全球首台具备全路况清扫、智能路径规划的无人驾驶扫地车,这款无人驾驶扫地车今年内将率先于长沙、芜湖、合肥、上海等地进行商业化落地。先看一段实拍视频:相比港口、矿区等落地项目,扫地车离我们的生活更加接近,是大家日常比较容易接触到的车辆。说实话,在访问何弢博士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扫地车还有各种类型,而橘子洲公园里的这辆扫地车造型也比平时路面上看到的那些,外观更活泼,更有亲和力。

无人驾驶扫地车长沙实拍

为什么会选择扫地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何弢博士提出了一个很严谨的思考逻辑。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遵从技术成熟度曲线又叫技术循环曲线;只有技术成熟度跨过了市场可接受的触发点,新技术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商业产品落地。

举例来说,AI 技术的发展,先是大起大落然后又大起,就是遵循这个发展规律。触发点打开之前,资本市场会乐观看好新技术的发展。不过如果长期没有兑现,资本市场的态度就会变得消极。

想要找到市场落地点,要么技术必须足够厉害,要么把应用的标准降低。最后,何弢博士选择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应用上的两个限制条件,一个是低速,另外一个就是封闭场景。

机器人

无人驾驶在技术发展曲线中的位置

如上图所示,目前 L4 级别的乘用车无人驾驶就处于技术发展曲线中的第一个阶段,期望膨胀期。此时,是技术快速发展期的顶端,基础理论基本成熟,同时,理论探索空间也越来越小。

而低速和封闭场景下的无人驾驶则处于第三个阶段,爬坡期的开始。在理论工作者对该项技术的关注程度降低之后,新技术开始在产业中得到应用,并将通过一个持续发展的爬坡期,最后到达稳定应用阶段。

当然要选择更快落地的场景。

何弢博士提出了场景上的两个判断逻辑。第一个叫做作业环境,第二个则是移动车辆。

作业环境上,一方面看的是环境的面积、维度和动态性。另一方面看的是移动障碍物的运动属性。移动车辆判断的则是移动车辆的运动属性和移动车辆的作业要求。

基于这个判断逻辑,何弢博士把市面上所有的应用场景进行打分。

机器人

应用场景打分图

他发现,最难的其实是快递机器人。快递机器人难就难在环境非常复杂。

排在第二难度的是标准公路场景的 L4 乘用车无人驾驶,难点在于速度很高,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也很高。

排在第三难度的是餐厅的送餐机器人,餐厅环境尺度虽然小了,但是送餐环境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群,比如孕妇、老人、小孩等,行走规则也是混乱状态。

而排在最后的是扫地车,因为扫地车速度比较低,一般在人少的晚上作业,同时清扫的区域会做限流,所以可以做精细化的部署和规划。

当然是选择更快落地的,第二道选择题做完了。

移动底盘的机器人

在扫地车之前, 酷哇还做了一款产品,低速自动驾驶状态下的行李箱 COWAROBOT R1,目前已售出五千多台。通过在行李箱项目上的团队磨合和积累,酷哇很快就顺利跨入到智能作业的扫地车领域。

这次酷哇发布的无人驾驶扫地车来自于和中联环境的合作。 酷哇机器人,作为无人驾驶新锐,第一次与环卫龙头展开合作,强强联合。中联环境提供车辆, 酷哇则负责完成无人驾驶和智能作业的一套软硬件一体化的前装工作。

当我们谈到创新技术的商业落地路线时,都会经历从产品的原理样机到正式的商业产品落地的过程。前者可能实现过程相对顺利和简单,而后者则需要创新团队具备很强的产品落地能力。

COWAROBOT 快速完成了原理样机的验证阶段,进入到商业产品落地的过程中。

无人驾驶扫地车长沙实拍

对无人驾驶技术来说,需要感知和识别作业环境和其中的障碍物,并进行分类,跟踪和预测障碍物的移动轨迹,从而规划合理的局部路径,并且做出一些智能策略。

除了无人驾驶以外,智能作业系统需要有很强的产品封装能力。酷哇团队之前拥有大量的机器人和自动化经验,包括多轴的联动控制等等,可以输出一整套的智能作业方案,从自动化识别到无人驾驶。

在和中联环境谈合作的时候,两者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无人驾驶,就是扫地车的移动底盘。而机器人技术,则代表的是扫地车的智能作业系统。酷哇要做的事是把环卫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化和智能化的升级。

酷哇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系统

在无人驾驶系统上,酷哇自主研发了感知、规划和定位的一套体系,其中包括无人驾驶的智能识别系统、决策规划系统(Decision & Planning)、特征驱动的全局定位系统以及设立多级防碰撞模块的安全策略。

扫地车的无人驾驶硬件配置融合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组合,来全时侦测障碍物。另外,还有一整套稳健的底盘运动执行策略来跨越或绕过障碍。

在感知上,由于低速场景要求的传感器探测范围比高速场景要小,配置位置也完全不同。扫地车使用了三个 16 线激光雷达的组合,以摄像头视觉为主做双目识别,激光雷达为辅。

最终实现效果是,扫地车可以全自动自主地完成受限区域的清扫任务,比如说马路牙子识别、沿路边清扫、S 型清扫和避障绕障等。

而在整套无人驾驶系统里,不得不提的是酷哇的定位技术,也就是基于特征驱动的全局定位。

特征驱动的全局定位,简单来说,就是车辆识别到物体之后,根据物体特征关联已有的存储信息,来判断当前的位置。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埃菲尔铁塔的时候,你就会识别出这是一个埃菲尔铁塔,并且能判断出这是在法国巴黎的某一个地方。这个过程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过程。

在封闭环境下,无人驾驶扫地车首先通过感知跟环境建立熟悉的过程,然后根据感知提取结构化特征,将图像分割和归类,最后进行存储和记忆。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扫地车需要穷举的环境特征比乘用车要少得多,比方说,扫地车只需要判断眼前的障碍物是垃圾,而并不需要分析垃圾里到底都是什么样的东西。

无人驾驶扫地车的商业场景

酷哇发布的这款无人驾驶扫地车售价大概在 70 万以上,整车功率达到 45 kw,属于油动车型。在扫地车市场上,一辆好的进口车售价在 60 万以上,而在本土市场上,售价 10-20 万之间的扫地车最受欢迎。

园区使用一辆无人驾驶扫地车能产生什么价值呢?

一辆无人驾驶扫地车一天作业两次,可以替代两到三个人的工作。平均一个人工成本 7-8 万/年,也就是一年下来可以节约十几二十几万元的成本。一辆车的清扫面积范围覆盖五千平方以上,作业环境面积也能大幅提高。

目前,这辆无人驾驶扫地车已落地长沙的橘子洲公园,而在芜湖的工业园区也在进行试验工作。而到五六月份之后,酷哇还将部署更多的城市固定道路。

从以人力清扫为主的清扫 1.0 时代,到以有人驾驶的清扫为主的清扫 2.0 时代,现在则到了无人驾驶的清扫 3.0 时代。

根据 《2015 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到 2020 年中国环卫服务总体市场规模将接近 1700 亿元,其中道路清扫保洁服务规模 1266 亿元,居于首位。参照道路清扫保洁服务规模,酷哇机器人切入的无人驾驶扫地车从替代人力角度说市场规模为千亿级别。

酷哇机器人的无人驾驶扫地车,核心点在于为道路清扫保洁服务减少人工成本和提升效率。

酷哇的未来

刚才说到酷哇要做的事情是纵深,何弢博士提到,他会想办法打穿物流和工程车这两个品类。

物流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前段,指的是仓库里发生的,从卸货、分类、出仓、分拣、打包再到输出的流程。中段最为主流,指的是运输干线。而物流的后段指的是快递的最后一公里。

从前到后,难度依次增加。

目前,酷哇正在准备物流前段的商业产品,已经在和几家知名的公司洽谈合作。在物流的中段上,何弢博士认为这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卡车的电动化,而不是通过无人驾驶取代货车司机。而物流的后段目前来看难度太高,暂时没有考虑。

酷哇内部除了专用车领域的无人驾驶团队以外,还有一个智能硬件的团队,计划把感知部分模块化,切入到不同的 C 端产品。比如,他们正在和一线品牌的婴儿车洽谈合作,把之前行李箱上的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婴儿车上。当父母抱起婴儿的时候,婴儿车会自动跟随在后面,减轻一部分负担。

另外,他们也会慢慢提供相应的组件,把无人驾驶这种智能移动的 AI 技术赋能到消费品当中,主打可玩性和教育性。

酷哇目前在上海的研发团队规模 70 多个人,在芜湖生产基地还有 100 多人的团队,主要负责生产和供应链方面的事情。

酷哇的两条路径非常清晰。一条是消费者端的教育市场,可以获取一定的现金流。另一条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纵向深耕,不断发展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酷哇团队对行业理解得十分深刻,同时,团队行事稳健和低调。在此次产品发布之前,他们没有在媒体上做过任何宣传报道。从最终产品的完成度上来看,已经到了可以在真实场景下成熟应用的阶段。

唯一的顾虑是售价。

对此,何弢博士的解释是,目前车辆上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不过,未来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细化,无人驾驶相关的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必定会复制计算机和手机产业的道路,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所以,在目前成本不是商业化落地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匹已经杀出重围的黑马,开始展现傲姿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