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的基础是工业文化

描述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软实力”,那“硬实力”也很难上去。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作为主题,探讨了在工业领域坚持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等内容。

制造强国的基础是工业文化

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几次变迁,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中,我国走的有些急促,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没能足够重视。西方工业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是它的工业文明,而中国目前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在“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上表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基础是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他认为,制造业以实体经济为主,国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优秀的工业文化,在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发展环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工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精神动力,也是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和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重要手段。”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历史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先进科技文化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是支撑一个国家工业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化根基,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是科技与制造强国崛起的根本保证。

“世界工业强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竞争,实际上,其核心部分却是文化的较量。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也必将在未来现代化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首先得把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好。”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秘书长刘如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

对于如何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路甬祥表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各国工业文化的精髓,适应知识网络时代和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

“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敬业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坚定自主创新、跨越引领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理念。”路甬祥说道。

工业和信息部总工程师张峰表示,加快工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定要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产业、财税、人才、土地等政策体系。

据了解,为了推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发展,工信部透露,将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研究建立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

工业文化发展应从企业做起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工业文化发展水平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企业作为工业文化的载体,肩负的历史使命。企业文化的培养将对整个工业文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企业文化中的效益、按劳分配,产品周期和更新换代及可持续发展等一旦形成,将直接推动整个企业向前发展。

而在当前,个别企业用于品牌建设的手段只剩下一条,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作广告,做宣传,讲究的是快速占领市场。可以不择手段,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只要轰动。然后就是缺乏诚信,偷工减料,恶性竞争,缺乏社会担当,将企业文化荼毒殆尽。

此外,一些企业简单地认为保持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就是给员工“涨工资”,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涨了工资,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加薪的同时,企业还是要致力于改善管理方式,营造更加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世界上一些传承下来的大企业,都有着完整的企业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企业注定是走不长的。

刘如君指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前,很少有企业考虑过文化的问题,文化在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是缺失的,在很多企业中也是缺失的。现在很多企业家谈富贵,其实是富而不贵,因为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的缺失直接会导致品牌文化的缺失,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从国际上,先进企业发展的轨迹和演进的过程来看,一般都是从国内的企业到国际企业,再到跨国公司,再到全球公司,秉承的发展理念是从最早只是为股东负责,追求的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提出来了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承担经济社会环境的责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在论坛上说道,“作为跨国公司提出文化的理念,到现在全球公司的阶段已经提出来了,要法规、规制、规范,也就是合规文化的执行者。”

朱宏任强调,以诚信合规筑牢企业文化的基础,在工业文化的发展中通过理论界、社会各个方面、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工业文化能够更好地发展。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前,很少有企业考虑过文化的问题,文化在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是缺失的,在很多企业中也是缺失的。我们很多企业家谈富贵,其实是富而不贵,因为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层面的。

培养工匠精神塑造企业新文化

工业文化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在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筑牢精工精神,营造工业文化和大环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刻在全国得到响应。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这种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力争第一。

有分析指出,工业发展有三个要素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技术、文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资源非常重要,在一定阶段之后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家都有了资源、有了技术后最后就是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罗民认为,当前中国很多企业产品质量上不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德国现在是制造业强国,这与其形成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他们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高于经济利益。有时候为了精益求精而不计成本。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造就了德国制造业的神话。这种企业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思。”西安巨匠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总监何力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制造强国建设是技术创新、匠艺精进的过程。企业要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需将工匠精神置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在“专一、精细”方面狠下功夫。

此外,文化基因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就要充分认识到工业文化的支撑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落实阶段,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还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更是提高工业主体主导力和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