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最硬的‘硬骨头’就在于成果转化!

描述

“科技创新最硬的‘硬骨头’就在于成果转化!”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今年两会期间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时发出的感慨。

事实也的确如此,科技成果转换率低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包括科研机构、企业等在内的共同难题。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目前看来尚未有定论,但已经有企业率先探索出了可供参考的可行路径。

困境:成果转化成科技创新最硬“硬骨头”

据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世界申请专利数量中国占到了4成以上,稳居第一,但中国的创新能力却只排在第17位。

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例,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它们汇聚着我国约85%的科技创新力量,但每年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却不到10%。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员手拿研究成果却“走不出”实验室,另一方面是企业手拿需求却“找不到”科研资源,这都导致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的尴尬局面。

探索:科技成果要从“书架”走向“货架”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国家也在不断尝试借政策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1996年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法的颁布,到2016年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再到最新颁布的《关于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成果转化始终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之一。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尤需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换句话来说,科技成果转换的成果要应用到离生活最近的“最后一公里”,让人们有更多的科技“获得感”。

出路:海尔实现科技成果转换“领先一公里”

如何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科技“获得感”?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龙头企业,海尔的探索有些独辟蹊径的意味,仅仅做到“最后一公里”对它来说还远远不够。

相较于目前大多数企业思考如何将现有科技成果与自身需求结合,进而实现产业化转化的方式,海尔选择从最前端的用户需求入手,通过完善的触点网络,精准感知用户所需所想,在此基础上实现科研成果的“定制化”转化,不仅大大提高了转化效率,也将科研成果的应用从“最后一公里”做到了“领先一公里”。

而之所以能做到“领先一公里”,除了累计的庞大用户资源和用户需求外,海尔“10+N”的全球开放创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在这一体系下,海尔零距离交互出的用户需求可以通过全球创新资源网络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社群也成为了海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利器,通过HOPE创新合伙人社群聚集全球智慧,海尔让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网线“走出”实验室,也让企业得以顺着网线找到所需科研资源。

举例来说,面对用户对于燃气灶燃烧效率的更高要求,海尔通过筛选全球先进技术,发现了航天领域应用的燃烧技术,并借助开放创新平台HOPE成功与国内外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实现零距离交互,最终与其中一所高校达成战略合作,确定了技术应用的初步方案。

一手掌握用户需求,一手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海尔实现了创新成果的精准转化,且从效果来看有望啃下科技创新最硬“硬骨头”。而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在为海尔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赢下引领者位置的同时,也将作为“指南针”为其他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新方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