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董事长于洪涛就电池行业的两大热点话题做了分享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动力锂电池行业存在一个谁都说得清楚和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话题。说的清楚的是电池材料体系,说不太清楚的话题是软包、圆柱、方壳,到底哪种类型的电池更好? 

▲卡耐新能源董事长于洪涛

日前,卡耐新能源董事长于洪涛以“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为主题,就电池行业的两大热点话题做了分享。 

于洪涛表示,说的清楚的是电池材料体系,当前行业清楚地知道存在三元,磷酸铁锂和锰酸锂这三种材料体系,并对3大体系的优缺点也了解的非常透彻。 

在国家将电池能量密度与补贴挂钩,支持高比能量电池的导向下,整车厂、电池厂都在狂热追求更高比能量电池产品。从比能量的角度来说,三元的比能量最高,磷酸铁锂次之,锰酸锂差一些。 

因此三元逐渐在国内走热,2015年市场上的三元占有量很小,但后续三元用量持续增加,市场占比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动力电池成本的急剧提升。从成本的角度看,三元的成本如果是100,那么磷酸铁锂约为90,锰酸锂仅70。 

根据去年的统计数据,2018年三元价格相比2015年增长了4倍。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是,即使去年出货量全球前10的电池厂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7个名额,但中国整个电池行业去年全年所实现的利润可能还不及瑞士一家钴矿企业多。 

一旦补贴消失,可能整个行业都会重新洗牌,新能源车或许也将被重新定义。 

另一个说不太清楚的话题是软包、圆柱、方壳,到底哪种类型的电池更好?目前行业还未就这个问题形成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将是一个持续的话题。 

虽然三种形态的电池各有特点和优劣,但总体来说,涉及到高能量密度和乘用车,软包和方壳用量会更多一些,涉及到成本,圆柱可能更获青睐。 

需要强调的是电池是一种多维度的产品,现在很多人在评价电池技术水平时只关注比能量,但实际上,比能量并不是衡量电池的主要标准。 

比能量取决于材料,只要把材料用到极致,用811的材料,配合高端的隔膜、铝塑膜,电池实现300Wh/kg、310 Wh/kg都不成问题。但比能量能做到300Wh/kg,循环寿命仅一周的电池产品是没有市场意义的。 

市场需要的是,除比能量外,兼顾安全性、循环性能、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的电池产品。仅着眼于其中一个维度不仅不科学,还十分的危险。

需要承认的是,电池的整体提升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同样地,只有将电池企业产出的电池产品充放电性能、寿命、成本、质量、可回收利用、产业链、持续的改进能力等综合在一起考量,才能确定电池企业是不是真正拥有竞争力,具备何种竞争力。

实际上,确保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是电池的安全,为确保电池安全,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破坏性实验,如针刺、过充、跌落试验等。

针刺实验模拟了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池被尖锐物体穿透的状况,这种情况下,不发生着火爆炸内短路的电池才是安全的。过充实验,则将突破电池充电4伏/5伏的标准,这种条件下通过BMS管控,不造成起火或爆炸的电池才可以确认安全。跌落实验模拟了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池受到撞击的情况,这种状况下,电池包不发生异常的电池产品才能确认安全。

其次才是比能量,目前大部分电池厂家提供的电力能量差异不大,实现的途径也都大同小异,即在同一个自然界里面,靠化学材料实现高比能量。能够使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在保证电池比能量提升的情况下,确保产业化生产。

随后是使用寿命,这涉及到电池行业的另一个现实的问题——真实使用数据和实验数据存在落差。即无论是2000、2500还是2800的循环寿命,大多是恒温实验室内的测量数据,而最终投入到汽车上使用时,需要面临不同温度的真实使用场景。实际上,当前各种循环实验下,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到底能达到多少,没有一家电池厂家说得清楚。 

用户使用习惯同样会影响到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放半年才使用一次的动力电池实际表现,要逊色于天天使用的动力电池,甚至可能出现使用损耗更严重的情况,这对于电池寿命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四个是成本,这也是近年来电池行业叫苦不迭的地方。电池企业在成本上面临3重压力: 

一是国家对新能源车型补贴标准的持续调整。通常,开发一款新车需要36个月、54个月的周期,但新能源车最多只有半年开发的周期,然后是半年的销售周期,随后就必须要再后开发新的产品。 

二是补贴成本大幅度降低。综合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平均补贴约2.4元/Wh,2016年约2.1元/Wh,2017年约1.7元/Wh,2018年仅1.35-1.45元/Wh。平均补贴的显著降低也增加了电池企业的成本压力。 

三是尚未与客户建立起稳固的战略合作。通常整车厂和供应商会建立起战略合作,供应商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查合作伙伴的各方面实力。但现阶段,整车厂与电池厂之间并未建立起正常的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关系,双方更换合作对象的频率非常高,且多以单个项目合作的形式出现,同一项目完成后,后续双方是否继续合作将存在较大的变数。 

但从电池企业的角度出发,明确整车厂未来的产业、产能规划,性能的要求,配合整车厂开发提供配套产品的标准解决方案,未来共同面对、合力解决电动车更换电池及电动车、电池保值率低等痛点问题,将是电池企业比较期待的方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