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为什么会接受中资注入、成立合资公司?中国芯片“突围战”,大幕开启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这是一次关系到未来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合作”,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中国新“突围战”。

就在兴被封杀事件的阴影下,本月初的一条新闻着实振奋人心——北京时间5月1日晚间消息,《日经亚洲评论》网站今日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ARM中国合资公司已于4月底投入运营,并接管ARM在中国市场的业务。

ARM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芯片技术供应商之一,当前全球约90%的移动设备都在使用ARM的芯片技术。苹果、三星、华为、高通、博通和联发科等知名企业都需要从ARM获取技术授权。

ARM并未公布其中国市场销售数据,但据分析师预计,该公司约25%的营收来自中国。ARM执行副总裁雷恩·哈斯(Rene Haas)称,ARM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速快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五年内有望成为ARM最大市场。

ARM为什么会接受中资注入、成立合资公司?

报道称,该合资公司名为“Arm mini China”,总部设在深圳,中方投资者占股51%,而ARM拥有剩余49%的股权。该合资公司将接管ARM在中国市场的所有业务,包括授权和版税业务。

ARM最关键的相关专利,均集中在ARM母公司手上,被注资的ARM中国分公司没有直接拥有这些专利的所有权。据作者了解,ARM中国原有的高层都是华人,而且都服务很长时间,团队相对稳定,估计注资将不会影响ARM中国的实际运营。

但之后与中国相关的所有业务,将由ARM中国来开展,中国合资公司将“自负盈亏”。

“中资注入”并非ARM进军中国的“起点”,ARM已经在中国做了一系列部署,合资只是顺水推舟的一件事。

“中国ARM”的真实意义?

中方给ARM中国注资就变成了一个最优的变通方案:ARM依旧拥有现有处理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ARM中国合资公司排他性拥有ARM在中国的市场,同时合资公司将开发自主的ARM兼容处理器和其他IP,并拥有其产权。

不同于过去的一些合资只是卖现有甚至是过时的技术,或者在其他地方没有市场的产品,ARM中国合资公司开创了面向未来的合资新模式。

随之涌向ARM的,将会是一大批世界最勤奋的半导体工程师,以及全面、国家牵头的资金支持。当然,ARM最想看到的还是国内ARM应用遍地开花,甚至是国内贡献出更多有利于ARM发展的新核心技术。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方案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将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红利,从全部流向国外,转为一部分留在国内。

这不仅仅是钱的事,还包括人才培养、半导体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例如,目前ARM中国的新网站已经添加了官方的社会招聘入口,并且是应届、实习、社会三大渠道同时招聘。其中规格最高的社会招聘,一口气列出了37个职位,涵盖了CPU、GPU、IoT、软件等。

“招聘并且使用本地人才”应该也是中资注入的一个附属条件,因为数量不算太多,这一批岗位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国内具体项目和客户的对接工作,当然也有可能进行一定的专利技术研发,他们将近距离观察到ARM的技术储备和经营方式,绝对算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中国芯片“突围战”,大幕开启

在整体中美经贸、技术大对抗的大环境下,ARM能够和中国达成这样的合作,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

事实上,半导体领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跑步冲刺”进中国,以前一阵子一众***半导体制造业公司进驻南京为例:台积电带来了16nm制程的12英寸晶圆厂、欣铨带来了成熟的半导体测试封装技术、ASML直接进驻南京提供光刻机全方位服务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原因很简单:这些公司都害怕错过中国。

在持续“超速发展”的半导体行业中,抢夺市场与技术一样重要,尤其还是在摩尔定律持续逼近、半导体巨头之间互相渗透、跨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

这也算是中兴事件之后,商业驱动的半导体业给出的一份答案——尽管先进技术有禁令,但是面对同时拥有市场和发展决心的中国,没有哪家科技公司能视而不见。

以“ARM中国”作为第一例成果的中国半导体“突围战”,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