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国微未来将聚焦微电子领域的核心业务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紫光国芯日前将证券简称由紫光国芯变更为「紫光国微」,该公司公告指出,该项变更是为了进一步反映紫光集团在「从芯(芯片)到云(云端)」的战略布局并明确显示紫光国微未来将聚焦微电子领域的核心业务。

根据今日头条报导,紫光国芯日前将证券简称变更为紫光国微,显示该公司未来聚焦微电子领域发展、布局完整芯片至云端产业的决心。紫光集团副总裁兼紫光展锐营运长王靖明则指出,目前紫光的产品布局并不齐全,目前紫光芯片设计产业涵盖范围主要为通讯、IC卡以及现场可程序逻辑闸阵列(FPGA)等产品,距离芯片的全面布局仍有一段差距。

在中国芯片企业中,紫光集团布局较广,涉及产业链上从设计、生产到封测等环节,但目前中国整体芯片布局仍处于较早期阶段。以产品形态而言,半导体主要分为分离式元件、光电元件、传感器和集成电路(IC)。其中,IC又分为存储器IC、微控制器、逻辑IC、及模拟IC 4大类。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数据显示,2017年,存储器IC和逻辑IC销售额分别为1,239.7亿美元和1,022.1亿美元,占IC总销售额的36.1%和29.8%。

紫光集团旗下存储器业者长江存储指出,目前存储器IC约占IC市场的3分之1,但中国存储器的自给率却几乎为零。存储器主要分为挥发性与非挥发性存储器,挥发性存储器包括DRAM和SRAM,非挥发性则包括NAND Flash和NOR Flash。DRAM与NAND Flash为存储器产业的2大支柱,却也是中国高度依赖进口的产品,而尽管国内企业已掌握NOR Flash(主要用于IoT,技术门槛较低)基本技术,在应用与市场规模上却仍输给DRAM与NAND Flash。

过度依赖进口不仅会面临断货的风险,国内存储器IC价格自2016年下半开始暴涨也让国内终端厂商苦不堪言。尽管长江存储正试图实现中国存储器IC的产业突破,但离真正的规模量产仍有一段时间。国内首颗32层3D NAND Flash便是由长江存储耗资10亿美元,历时2年研发出来的。

长江存储武汉基地在今年开始移入生产设备,实现小规模量产,该公司也指出,2019年64层128G 3D NAND Flash才会进入规模研发阶段。而长江存储员工也透露,今年将出的第1代产品技术主要是为了累积技术,并非研发真正面向市场的量产产品,2019年时第2代产品推出后才会根据市场需求量产。先前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曾表示,未来10年紫光集团将对芯片制造领域投资1,000亿美元,目前预估将筹集人民币3,700亿元。

紫光国芯为紫光集团IC产业的核心企业之一,主要业务为IC设计与销售,包括智能安全芯片、特种集成电路和存储器芯片,分别由3家子公司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微电子有限公司和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所负责。而智能安全芯片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财报显示,紫光国芯的2017年营收为人民币18.3亿元,其中,智能安全芯片、特种集成电路、存储器芯片和晶体元件分别占总营收的44.47%、28.22%、18.30%和8.82%。

不过,在2018年1月正式完成集成的紫光展鋭才是紫光集团在芯片设计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紫光集团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以18亿美元和9亿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展讯通信和鋭迪科(RDA),集成后,在产品业务层面,展讯将继续聚焦于2G/3G/4G/5G移动通信芯片的研发与设计;鋭迪科则致力于物联网(IoT)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然展鋭近年表现并不理想。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展鋭2017年销售额为人民币110亿元,较2016年的125亿元下降12%,与另一家手机芯片设计企业华为海思的361亿元间的差距加大。

尽管紫光展鋭所研发的SC9850KH颇具突破性,为中国首个拥有自主嵌入式CPU关键技术的手机芯片平台,紫光在芯片布局仍不完整,像是计算机与服务器的CPU,针对此短处,紫光集团联席总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CEO于英涛则表示,CPU市场已为英特尔(Intel)所独霸,该公司在服务器CPU市场的市占率高达90%以上,指出难以追赶上英特尔在CPU领域的成就。

从产业链角度总结,紫光在芯片设计(紫光展鋭、紫光国芯)、生产制造(长江存储)和封测(上海宏茂微电子)都有布局,但生产却大部分集中在存储器上,且尚未大规模量产。虽然存储器跟芯片设计间的投资份量都有一定程度,紫光集团在存储器生产上承担的压力会更大,因为投资强度极大,经济风险也相对较大。

此外,紫光也称,芯片产业可以提升紫光集团云端运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云端运算又可为芯片产业提供应用市场。于英涛表示,目前国内有3类厂商提供云端服务,第1类为华为、紫光旗下的新华三、浪潮、曙光等在内的传统ICT厂家所推广的私有云与公有云;第2类是以网络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与京东(BATJ)为代表的云端业者,以及第3类的UCloud、青云(QingCloud)等小众的专业云端服务业者。后两者除了在在线提供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及平台即服务(PaaS)服务以外,也向许多企业用户提供的云端服务。

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整体规模超过10亿美元,较2016年成长近70%。其中以阿里云市占最高达47.6%,IaaS层营收为5亿美元,随后由腾讯云、金山云、中国电信和Ucloud等业者瓜分市场。

随着网络企业在公有云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并且从2C服务逐步渗透2B企业级用户领域,布局稍显迟钝的ICT厂商也奋起抵抗。2017年8月,华为CloudBU正式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地位仅次于华为三大BG(营运商业务BG、企业业务BG以及消费者业务BG)的业务,誓要成为全球5大云端服务业者之一;而紫光集团也在今年3月宣布将斥资人民币120亿元,正式进军公有云市场,且未来可能再透过自有资金或融资方式加码对云端市场的投入。

于英涛表示,紫光集团公有云的产品将于6月30日正式上线,并指出云端产业为紫光「芯云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并指出,与网络云端服务厂商相比,ICT厂商具有2B优势,如BAT从公有云向私有云进军,紫光集团则将从私有云进入公有云。

于英涛表示,紫光集团云端网络事业群中的主要企业就是新华三集团和未来的紫光云。新华三将会向紫光云提供技术与市场拓展方面的服务。在技术层面,紫光云目前所有的底层架构、技术协调研发都由新华三支撑。于英涛也指出,无论是新华三还是紫光都将长期服务企业客户,过去。新华三以销售硬件设备出身,包括路由器与服务器等设备,未来则将开始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提升使用与维护效率。不过要从卖设备到提供服务的转变并不容易,于英涛也坦言,紫光缺乏云端解决方案业务的营运经验,未来必须向该领域业者学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