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市场火爆,可为什么有那么多公司却以失败告终?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智能硬件巨大的市场前景

高盛给VR/AR市场$800亿估值

今年年初,高盛对VR/AR800亿美元的市场高估值无疑再次推动了智能硬件的风口,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成了近来最火的概念。安信证券等研究机构也陆续发布报考看好未来智能硬件领域的市场红利与资本机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创业者及评论家均指出“智能硬件将成为新的入口,提供新的交互模式,造就更符合人类直觉的计算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智能硬件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也对硬件电子的消费升级提出了要求,巨大的中国市场为智能硬件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硬件销量为0.4亿部,占全球销量的32%,这个数据在不断攀升中。

智能硬件产业风口正盛

巨头争相布局,估值飙高

国际巨头们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布局大战如火如荼进行着。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商OculusVR,人们在唏嘘VR设备的价值时,Facebook早已开始布局下一代开源硬件,升级数据中心,打造未来的VR社交。谷歌通过谷歌地图、YouTube视频、Android操作系统等内容及软件逐步向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汽车等硬件方面渗透,并且建立起了一个开放的软硬件生态体系,其2014年投资的MagicLeap目前已超过45亿美元估值。而行业巨擘微软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众多吸睛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如Hololens,Lumia 950/950 XL、Band 2智能手环等。拥有较为成熟智能硬件技术的苹果收购了室内导航服务商WiFiSlam、指纹识别AuthenTec、人脸识别Polar Rose、语音搜索Siri及流媒体音乐服务商Beats,通过软硬件结合的布局让其旗下硬件更加智能化,最近苹果10亿美金投资滴滴的大事件又让人再次揣测其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布局的野心。英特尔收购增强现实头戴式显示器制造商Recon。索尼涉及了智能硬件领域的众多方面,更结合其在摄像投影领域的传统技术优势从AR、相机到投影仪均有布局。

今年随着Oculus、HTC和索尼VR量产产品相继面世,智能硬件之风越发强劲。此时,我国的巨头和创业企业也不甘寂寞争相抢占地盘。阿里成立SmartTV联盟,投资内容厂商、推出天猫魔盒、阿里云服务,同时宣布接入传统硬件厂商。京东推出京东JD+生态服务,京东众筹、京东智能云、京东超级APP、京东创业生态圈3W孵化器。华为积极布局智慧家庭,近期推出其首款VR眼镜“Huawei VR”。蚁视、暴风魔镜、乐视争相推出自己的智能硬件产品的同时,腾讯、优酷、爱奇艺等网站也蓄势待发,各路巨头们拿着共计百亿量级的现金流,伴随资本对风口的追逐,前赴后继的投入到这个推进国民生活品质大跃进的潮水中。

行业内的艰辛与迷茫

智能硬件产业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尽管,智能硬件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它仍旧处于萌芽阶段,在它真正能推动产业变革前,所有人都在摸黑前行。身处智能硬件领域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说过智能硬件是个“坑”。

智能硬件是一个集合软件功能、硬件技术、云服务等的复杂体系,这个领域创业艰难程度和可能遇到的“坑”的数量远非普通互联网创业可以比拟的。智能硬件涉及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云服务搭建、开模、销售等一系列过程,对于创业者软件设计、供应链控制和销售渠道搭建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使得创业成本高、时间长、盈利性难以预估。而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恰恰是目前草根创业公司最难跨越的鸿沟。

即便如阿里巴巴、富士康、银杏谷资本三巨头联合洛可可设计、猪八戒等设立的智能硬件孵化平台“创新牧场”,还是如已经覆盖超500家国内外智能硬件企业连接400万+台智能硬件产品的开发平台机智云,也无法避免在其平台中大大小小的创业企业或有的死亡。活着的继续前行,研究智能硬件领域的平台级机会会在哪里先发。而大部分创业企业,借由创设时的技术亮点所融资金消耗殆尽时,仅仅激起了市场的水花,并成为了市场培育的基石。

此外,目前智能硬件行业内部较难形成或维持真正的技术壁垒,这让众多小企业深陷同质化竞争中难以脱身。而建立起有想象空间和长期用户粘性的智能硬件生态比较困难,需要多方面资源和能力,融资能力及品牌影响强如小米,也不免在华为、Vivo、Oppo等国产中高端机型占据市场声音和销售量的今天,被外界更多评论与猜测,毕竟,市场销售数据才是最直观的话语权。

尚未成熟的市场,巨大的运营难度,还需要长时间用户教育的知识基础建设,让大部分无核心竞争力、无强势渠道与品牌形象的智能硬件公司举步维艰。且行业领域内市场生态暂未形成有机循环,质量标准也不统一,仅靠融资维持生存,补贴获得客户的创业项目生存越发艰难。

这一点尽管明星级硬件产品大疆、Rokid等赚得满堂彩,但第二个硬碰硬的大疆、Rokid,已引不起多少用户的新鲜感,谁能成为并保持细分领域首发及第一的态势,谁或许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赢面。那么,继手环、无人机、机器人、眼镜、头显、手势识别技术之后,还有什么类型或领域的智能硬件形态产品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

那些失败的产品

谷歌眼镜下线,小企业艰难求存

看似春风无限智能硬件背后是各种失败的产品,被记得的终究是少数,即便巨头如谷歌、苹果。Google Glass的停产,Apple Watch的降价促销(并且苹果公司至今未公布Apple watch的销量),百度各种诸如音乐盒子的智能硬件产品的不了了之…大公司尚且如此,勿论草根产品。

失败的企业总是各有各的失败,究其原因大体如下几点:

(1)资本力量限制,烧钱难存活

业内人士估计80%的智能硬件会在迅速消亡,因为大多数智能硬件企业都不盈利,靠烧钱活着,当资本寒冬来临,投资趋紧,难以拿到下一轮融资时,这些公司的衰落是必然。同时,硬件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而今年市场风口更多在内容与软件创业上,导致一批更重硬件,或软件及内容生成能力弱的创业项目更加举步维艰。

(2)产品本身不具竞争力

有些产品误判了市场需求,臆造刚需,导致了不合理的定价和狭小的市场,例如某些家庭视频硬件产品。有些产品功能不达标,例如曾经的淘宝爆款扫地机器人。有些产品没有智能体系支持,例如空气质量监测器,如果其不与空气净化系统联合,这种监测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具意义。有些产品为了智能而智能,没有考虑人-物交互的实际需求,例如手机控制洗衣机控制电灯等等,手机操控电饭煲等。还有些产品要么出现太晚沦入大竞争中,要么出现太早缺乏市场。

(3)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是扼住智能硬件咽喉环节

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两端繁复复杂,关系网盘根错节,没有相关行业经验和资源凭着技术优势创业的团队难免会在开拓上遇到瓶颈和难题。很多项目死则死在研发投入比想象中巨大,研发周期比想象中更长,中间人员流动问题更加导致不稳定因素,钱烧完了,产品还没出来,数据还没跑通,后续融资自然难以保障,深深在供应链部分被卡住了。

同时,不仅是对行业情况及人脉资源的不熟悉,预期不够,上下游对创新产品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不一定高,比如质量优质有保障的品牌级供应商不愿意接量小、开模等难度大的创新智能硬件产品零部件代工,或者工人对工艺的不熟悉等等,都导致了研发成本和时间的大大增加。这个时候,如果团队中有本身打通了供应链环节的传统硬件、电子产品高层,或者是熟悉工艺的设计人员,情况都会好很多。

同理可知,在面对销售渠道时候也是一样的问题,创始团队对销售的不熟悉,无法做合理定价,无法预期留存合理的利润率等,都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包括销售渠道中一些传统线下的灰色做法,也让一些出身学术的创业团队不一定适应,更妄论团队放低身段与传统人士或者强势渠道方打交道了。

同时,在智能硬件的各个细分领域市场空间的限制也会造成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