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最大革命:车联网来了

描述

今年春季的国际窗口栏目中,提到电动车与自动驾驶的机会与限制,其中车联网成为最受瞩目标机会之一。

在年初的CES 展上,除了有最新智能车款,背后的系统、平台更是一大热点。如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就宣布,要将人工智能(AI)应用在驾驶经验上,帮助超过 320 家企业投入自动驾驶开发。

简而言之,车联网战场争的不只车,还有网。这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可能性?又有哪些还没被发掘的机会?

车联网覆盖率 2021 年破 8 成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 BI Intelligence 推估,全球拥有车联网功能的车辆,2016 年起将以每年 35% 的速度成长,到 2021 年可望增加至 9,400 万辆,换算约 82% 的车辆具备车联网功能。而要探讨车联网,首先就要从车说起。在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规范下,根据自动化程度高低, 自驾车可分为六个等级(如下表),从 Level 3 开始正式进入自动驾驶的阶段。而从今年 北京车展展出的车辆来看,大多仍在 Level 3,也就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

尽管如此,包括美国福特、日本丰田、日产与中国百度等全球重要品牌,预计在 2020 年起陆续推出自驾车。另外日本东京也早已宣布,在奥运举办的 2020 年,也将是自驾车的元年。毫无疑问,2018 年至 2020 年这三年,将是自驾车与车联网的关键阶段。

预估 2030 年前,70% 市场新车将拥有自驾能力,其中约有 15% 车辆是完全以自驾方式在道路行驶。估计目前美国人每人一年花在通勤交通时间达 212 个小时,当采取自驾方式行驶通勤,估计可为美国人一年省下 2.5 亿个小时。

由于人为因素致使美国一年发生 1.2 百万次致命车祸,在自驾系统上路后,估计一年内在美国公路上可救下 58.5 万条亡魂,并可节省在公共道路系统维护经费约 2,340 亿美元。

系统、能源、安全,新商业模式出笼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车联网被视为是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个能带来大规模换机热潮的工具,且发展黄金期就在 2018 年至 2020 年间。根据市场调查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测,2019 年全球车联网产值可望突破 1,319 亿美元。而这背后支撑的不只是高科技交通工具,而是全新商业模式出现。但更省电、续航力更长、愈聪明,就是车联网吗?

1

移动智能空间

顾名思义,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IoV)就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呈现,透过无线网络技术,让车辆连上互联网,并且从中衍伸各项应用,例如车载通讯系统(vehicle-to-vehicle,V2V),以及更近一步的 V2X(Vehicle-to-everything)。

连上网络的车辆,就像你我手上的智能手机,功能从原本最基础的交通运输,摇身一变成为结合通讯、娱乐与生活的移动总部。也有人认为,智能汽车将成为住家、工作场所之外,第三个可以结合娱乐、家居与工作功能的智能空间。

例如,车辆可以链接上系统平台,下载各种适合车上乘客的娱乐程序或影音内容;也能与其他车辆传送讯息,而且不需要打字,因为你可以直接用语音输入并下指令;如果切换为办公室模式,还可以透过云端取得所需的资料,进行视频会议。甚至还能让车用系统链接手上装置与家里的智能家电,不只充电,更能让使用者在车内一次掌握所有的装置现况,不会因为工作而忽略家居生活。

也就是说,不论是娱乐或是工作,除了我们现在看得到的硬件创新外,未来包括应用程序提供者、内容提供商,势必要针对车上使用情境,设计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2

车用能源

车用能源也是车联网商业模式的一大创新。例如,***电动机车龙头 Gogoro,以换电概念为出发点,广设电池交换站,取代以往的充电模式,截至 2017 年 9 月为止,已经累积 600 万的电池交换次数,减少 8,800 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电力储存与传输能力的提升,未来这些换电站,不只能提供机车使用,可能还能作为住宅、产业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换电模式背后的数据价值。随着电池交换次数累积增加,包括使用时间、地点、以及电池的状态,就能形成驾驶的用电模式大数据,进而可以让换电站配置更有效率。

3

信息安全

当人将方向盘、油门交给系统处理时,换取更大空间,但也留下网络威胁的伏笔。如果黑客远程操控车辆,甚至侵入系统,同时操作多台车辆,或是取得企业机密或个人隐私,危害将远远大于你我想象。

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关键在于能否提出可行解决方案。过去防病毒软件思维已落伍,车辆必须内建安全机制,更要随时透过云端监测车用系统,建立实时反应能力。这也成为全球各资安厂商眼中的巨大商机。

虽然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地投入对车联网的建设,但真正实现恐怕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不只是技术问题,法律、政治也有也有亟待解决的困难,对此,你持有什么观点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