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18年艰难造芯路,那么“中国芯”到底怎么了?

描述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号称是大陆技术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成立以来就专注做半导体芯片。在港股中,中芯国际是少数可以代表中国技术的“重器”企业之一。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发现,中芯国际在自主芯片的道路上摸索前行18年,还是未能进入一线阵营。原因包括:与竞争对手***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积电)等巨头相比,研发进展较慢;中芯国际的制程开发落后。此外,本地化的人才储备也成为中芯发展的阻碍。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目前来看,中国芯片产业还需长期艰苦奋斗。

18年艰难造芯路

人们谈论中兴危机,实际上是在谈论背后的一组刺眼数据。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中国集成电路有记载以来一直以进口为导向,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再创新高,达1932亿美元,增速高达16.4%,进口额约占全球68.8%,中国IC产业对外依存度强烈。

那么,“中国芯”到底怎么了?

在世界积体电路制造领域,***地区最为强大,因此此文所称国产芯片是特指大陆的芯片产业。国产芯片的代表公司之一是中芯国际。公开资料显示,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大陆第一家从事专业芯片制造服务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2000年,台商张汝京一手创办中芯国际,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家工厂的第一根桩后,中芯国际就这样奠定了立足大陆的定位。2004年中芯在纽交所和联交所同时挂牌上市。2008年,中芯国际引入大唐电信(600198,诊股)作为战略投资者,第一大股东变为国资。

2012年,中央明确批示,要求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抓住不放。2013年,国务院和工信部先后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4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大基金)正式成立。

大基金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中芯国际,将中芯视为国产芯片的先锋进行扶持。截至2017年6月末,大基金已经成为中芯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5.91%。

由此,在外界看来,中芯国际就是“中国芯”的代表。中芯国际也自称是大陆技术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回顾中芯国际的发展历程,从成立到2010年,表现都不是特别亮眼。同花顺(300033,诊股)数据显示,2001~2010年,除2004年和2010年外,其他年份中芯国际的净利润都是亏损的,而且是巨亏。

在此期间,中芯国际给外界另一个最大的印象就是,跟台积电不断有专利侵权纠纷。

2004年,中芯国际被台积电以违反专利权和营业机密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对中芯国际的调查申请,并且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对中芯国际提起多项专利权侵害的诉讼。台积电指称,中芯国际通过各种不当的方式取得台积电商业秘密及侵犯台积电专利,比如已延揽超过100名台积电员工,且要求部分人员为其提供台积电商业秘密。这已经严重侵害台积电的合法权益。

这个诉讼曾在2005年有过短暂的和解,代价是中芯国际支付1.75亿美元的和解费。不过2006年,台积电再次向美国加州法院起诉并指控中芯国际违反了2005年的协议,双方展开诉讼战。

2004年前后,台积电正在上海兴建半导体工厂,大力开展布局大陆的芯片市场,这系列诉讼难免有清除竞争对手的意味。但是2009年11月美国法院的判决也给了中芯国际一击。美国法院最终判决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窃取商业机密案”获得胜诉。

中芯国际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支付了2亿美元的赔偿金才算了事。败诉后的中芯国际也遭遇重大业绩危机,2009年公司净利润创成立以来最大年度亏损,净亏损达到9.6亿美元。

实际上从时间看,中芯国际在大陆芯片产业的布局是比台积电还要早的。不过,中芯国际在技术积累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2007年中芯与IBM签订45纳米“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技术许可协议,中芯国际此后可以使用IBM技术来提供12英寸芯片的代工服务。也就是说,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技术更多来源于IBM。

吭哧吭哧干了18年,中芯国际在芯片上始终无法有很大的突破和建树。中芯国际在芯片业务上与国际一流厂商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2016年为例,中芯国际录得收入29亿美元,其中内地和香港地区的销售收入占比为50%,即14.5亿美元。这个体量如果与中国每年200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额相比,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技术研发始终没能赶上

根据统计,2016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晶片代工厂商,前三名分别是台积电、美国格罗方德和***联华电子,前两名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中芯国际虽然排名第四,但市占率只有6%。

2010年,台积电已经提出28纳米技术并达到量产,成功夺得了iPhone 6的订单。但是,中芯国际直到2013年第四季度才完成28纳米的制程开发,中芯首个包含28纳米HKMG和PolySiON的多项晶圆流片服务在2013年底才推出。

时间差距导致的结果是,2015年,台积电28纳米已经折旧完毕开始打价格战挤垮其他对手。而中芯国际28纳米的PolySiON制程工艺目前才逐渐成熟,更高端的HKMG制程还难言成熟。2017年中芯28纳米收入只占到公司晶圆收入的8%。但是竞争对手台积电2015年就实现了14/16纳米芯片商业化量产,当下已经实现10纳米量产,7纳米的芯片也已经在2017年4月开始试产。

2016年,台积电营业收入的54%来自于40纳米及以下制程技术,格罗方德的比例为48%,联电为18%,中芯国际仅有2%。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末,台积电28纳米以下的中高端制程芯片已经占总收入的54%,40纳米以下占67%。

而中芯国际2017年收入贡献度最高的还是来自于90纳米及以下的制程技术,占比达到50.7%。2017年中芯14纳米技术的研发也才到关键的突破期,尚未完成开发。由此可见,当中芯国际还在28纳米挣扎时,台积电的技术已经至少遥遥领先三代。

技术、研发差距的背后往往是资金投入的差距。

半导体是高度依赖投资的产业。以2016年为例,在积体电路资本支出方面,三星是113亿美元,台积电是102.5亿美元,英特尔是96.25亿美元,基本都在百亿美元量级。而2016年中芯国际的资本支出是26.26亿美元。

在研发费用层面,台积电2016年研发费用达22亿美元,而中芯当年共投入研发费用3.18亿美元。两者差距十分明显。

不过,外界也有说法认为,中国的“缺芯”之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用于生产芯片的光刻机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掐住。受西方《瓦森纳协议》的限制,大陆厂商只能买到光刻机巨头ASML的中低端产品,出价再高,也无法购得ASML的高端设备。这直接导致台积电、三星等在制程上大幅领先中芯国际。

4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中芯国际为何在研发进展上落后等问题向中芯国际的媒体联系人发去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市场冷落 人才弱势

芯片市场是个“强者恒强”的市场。技术上的差距,导致在同等级别制程的芯片产品上,中芯国际即使价格更低,也依然“门可罗雀”。

而另一边,因为有足够的市场销售支撑产品的迭代,台积电和三星即使大手笔投入研发,产品毛利率依然非常高。台积电2016年年报显示,其ROE(净资产收益率)为25%,净利润率为33%。而中芯国际2016年ROE仅10%。

站在客观角度看,同等级别的制程工艺,国产厂商能做,但不一定意味着能做得更好。

此外,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差距,不得不提的还包括中芯国际在人才上的弱势。

人才储备不足,终究还是因为大陆在集成电路产业上起步晚。这两年中芯国际在加大力度引进新鲜技术“血液”。2017年10月,拥有台积电、三星从业背景的“技术狂人”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周梅生也被任命为公司技术研发执行副总裁,周梅生最早在台积电时就是在梁孟松手下工作。

中芯国际的芯片难以崛起,也与本土缺少高端半导体人才有关。记者了解到,中芯目前的技术团队中,本土化人才并不多,仍然严重依赖外部人才。由于来自大陆、***和海外三方面的员工共存,中芯还需要解决内部融合问题,这个融合矛盾在大唐电信入股后被激发,员工内讧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出现。

总的来说,大陆对半导体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都还跟不上。2003年国家教育部新设本科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截至2017年,全国只有41所高校设置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从业人数为39.4万,其中技术人员只有14.1万,中高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中芯国际目前是处于技术攻坚期。芯片产业其实目前还是国际化产业,大陆发展起步较晚,想要追赶,难度较高。“这个产业还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为半导体制造是一个重资产、高风险且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

有关人物

江上舟

中芯国际原董事长,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海南建省初期最早的一批闯海人,他也是上海芯片产业的奠基人、国家大飞机项目的启动者之一。1991年,担任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3年,出任海南省洋浦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洋浦开发区管理局首任局长。1997年调往上海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工业党委副书记等职。2001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上海化学工业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3年,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

2006年,江上舟接替邓朴方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同年,他被委任为中芯国际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即江上舟的妻子。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

196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仅在校学习了9个月”,“文革”就开始了。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再不就是枯燥的政治理论学习,是他们那时候大学生活的重要记忆。

1970年,他被分配到云南省通讯局微波器材厂工作,工作中他渐渐感觉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一次,清华大学的老师到云南去,他和同班同学、妻子(吴启迪,教育部副部长,原同济大学校长)共同表达了想学习的愿望,回到清华后,老师给他们邮寄过去很多专业书,这让他们很开心,也很感激。其间,大学生曾有一次“回炉”的计划,他们也报名了,后来因为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影响,回炉计划夭折了,他们不死心。

62岁的中芯国际新任董事长江上舟。

张汝京(RichardChang) ,毕业于***大学,于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并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他成功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及中国***地区创建并管理了10个工厂的技术开发及IC运作,担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裁。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创始人兼CEO张汝京宣布辞职,正式进入LED研发制造及LED相关应用产品领域,短短3年不到的时间内,已经在国内投资了4家LED企业,涵盖LED上游衬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投资金额超过35亿元,致力于环保与健康领域。

张汝京博士创立的中芯学校,成为上海最著名的与海外教育接轨的学校之一。

高永岗,男,1965年3月出生,中国国籍,高级会计师,澳洲注册会计师;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毕业,管理学博士;现任中芯国际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并兼任中芯下属基金管理公司中芯聚源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总会计师,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大唐电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唐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唐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海南大唐发控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唐创业投资(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托代表,中芯国际董事,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大学兼职导师,财政部评审专家。拥有20多年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先后在商业、工业、市政公用事业及综合性企业等行业的国有、民营、合资(独资)企业、政府机关担任财务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在财务管理及投融资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曾主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并发表多篇著作。

张文义,男,1946年11月出生,中国国籍,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名誉董事长、高级顾问;历任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厂办副主任、代厂长、厂长,彩虹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中国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长并长期兼任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顾问,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芯国际执行董事、董事长。曾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被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邱慈云 

2011年8月5日,华虹NEC现任CEO邱慈云将接替王宁国出任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

2017年5月10日,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请辞,被委任为中芯国际公司董事会非执行副董事长及调任为非执行董事。

邱慈云(Chiu Tzu-Yin),生于195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曾任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和全球半导体联盟(简称“GSA”)董事。

现任中芯国际公司董事会非执行副董事长及调任为非执行董事。 [1]

邱慈云有超过27年的半导体产业经验。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邱慈云,早年曾在德国慕尼黑固体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后加入美国新泽西默里山AT&T贝尔实验室,并成为其高速电子研发部门的负责人。随后,他加入台积电,并担任工厂高级总监。

2001年,邱慈云曾追随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建立中芯国际,担任该公司高级运营副总裁,一度被视为张汝京身旁最重要的副手。不过,由于在公司运营管理等问题上与张有不同意见,2005年,邱离开中芯国际。

离开中芯后,邱慈云在时任华虹NEC总裁王宁国(即中芯国际前任CEO,在控制权风波中被解职)的邀请下,加盟华虹NEC担任营运副总。不过由于华虹NEC的12英寸半导体生产线建设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包括王宁国、邱慈云等在内的主要12英寸线运营者都离开华虹NEC。邱慈云转战马来西亚晶圆代工厂Silterra担任COO,而王宁国则加盟中芯国际担任CEO。

2009年2月,华虹NEC与宏力半导体合并一事得到推进。在此基础上,华虹NEC12英寸半导体生产线建设计划被重提,邱慈云在华虹集团原任董事长张文义(现任中芯国际董事长)的邀请下,又回到华虹NEC任职CEO。

王宁国

王宁国生于1946年,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博士学位。于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担任华虹集团CEO及华虹集团附属公司华虹NEC董事长。2009年11月11日,中芯国际宣布,任命王宁国为总裁CEO兼执行董事。2011年7月13日王宁国辞去中芯国际CEO。

……………..

梁孟松

2017年正式宣布加入中芯国际,与赵海军将共同担任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

梁孟松于国立成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取得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取得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机博士,并且他的博士指导教授正是曾任台积电技术长的柏克莱电机系教授胡正明,举世知名的FinFET发明人。毕业后,梁孟松在美国处理器大厂AMD工作几年,1992加入台积电,那一年他四十岁。

2009年梁孟松从台积电离职。有人说梁孟松的离职不仅仅是因为在台积电职业规划问题,也是因为他豪爽、自负、喜欢单打独斗的性格。

随后梁孟松到了韩国,先去韩国的成功馆当老师,此时梁孟松已经被台积电视为“叛将”

2011年,梁孟松正式加入三星,担任研发部总经理。但台积电怀疑梁孟松泄漏技术等机密给三星,因此在当年诉请禁止他把台积电技术机密、人员资讯泄露给三星。

赵海军

2017年5月10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CEO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请辞,由赵海军出任公司新任CEO。

赵海军是八十年代初考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他的博士导师李志坚院士和副导师李瑞伟教授都是在1958年就开始在国内从事半导体研究,

赵海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系毕业后,先后在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新加坡TECH半导体有限公司担任管理职务。在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和新加坡国家微电子研究院从事了6年CMOS与BiCMOS器件与工艺研发和科研先导线的管理后,在国外最先进的晶圆厂从事集成电路前沿制造技术和生产管理15年。

这15年里,先后担任晶圆厂和整个公司生产及技术的最高主管,其中6年为12英寸晶圆厂,经验涵盖从0.35微米至40纳米的主流技术,包括DRAM,FLASH,CIS及SoC等。回国前在***茂德科技有限公司(ProMOS)任负责存储器事业群和大中华事业群的副总裁。并拥有四项国外专利。

2010年10月加入中芯国际,并迅速成长为公司高层领导。2013年4月赵海军任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并于同年7月兼任中芯北方合资公司总经理。

2017年5月10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CEO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请辞,由赵海军出任公司新任CEO。自2017年5月10日起生效。

周子学,

2015年 周子学博士获委任为中芯国际董事长、执行董事

男,浙江江山人,198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史博士,高级会计师。

2015年前任董事长张文义因年事已高,决定不再担任董事会成员,

张文义于2011年7月15日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兼任代理首席执行官。此后,张文义带领中芯国际实现了连续11个季度持续盈利。张文义表示将继续关注中芯国际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周子学在加入中芯国际之前任工信部总经济师,并历任产业司司长、副司长及电子工业部副司长等职,兼任北航等高校教授。周子学拥有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及经济史博士学位。

我们还很弱小!听中芯国际周子学讲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2017-03-16 11:30

日前关于美国政府警觉中国的“崛起”的新闻炒的沸沸扬扬,中国加大对半导体行业的大规模投资,是否真的扭曲全球市场,导致严重的供应过剩和阻碍创新发展?对此,董事长、执行董事周子学在第29届SEMICON China上说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美国的说法是片面的。我们还很弱小。一个在全球前二十大半导体企业都没有入围的国家,怎么敢称在半导体行业是有竞争力的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近日,第29届SEMICON China 2017在上海隆重召开,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发表主题演讲,分别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前景、中国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了产业的现在以及未来。

如何走下去?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1958年杰克·基尔比在发明集成电路,1965年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到如今已然一个甲子。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递进,使得摩尔定律终结的说法一直不断,对于摩尔定律的未来讨论也不断增多。

什么是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其实,摩尔定律本身不是一个“定律”,它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性现象。周子学表示,是技术不断的进步带来的功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只是集成电路行业最突出而已。我们不能从工程性的角度来看,因为不能僵化的理解它。

那么,到底摩尔定律是否会随着线宽14nm、10nm继续走下去,还是就指的是沟道的物理尺寸呢?其实不然,周子学指出,我们可以将摩尔定律理解为功能不断强大,成本降低。如果每年按照这一趋势走下去,纳米将变成一个标签,而不是摩尔定律的关键参数。

中国发展集成电路是否符合规律?

一直以来,周子学不仅是一个半导体人,更是长期在宏观经济部门的工作者。跳出半导体行业观察当今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周子学认为万物互联、信息泛滥和移动使用已然成为三大趋势。信息产业不仅是给人类提供新的行业,更将万物连接起来,信息量暴增,如今我们带着手机可以做许多事情,移动支付更让中国难得的走在前面。

即便如此,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有三方面的重要需求,性能、成本和。前两者是老问题,是移动终端的出现,对功耗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学术研究、生产制造还是销售,任何商业模式都需要从这三方面解决产业问题,在这三点中寻找平衡。谁做的好,谁就会继续向前发展,否则就会被自然淘汰掉。

纵观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从1958年发展变化到今天,一直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分布越来越开放。即便美国最历史时期,整个产业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将所有产业做好,半导体始终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型产业。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虽然是国家的重大决策,但是在周子学看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从经济角度来看,有市场的地方就需要有产业存在。如果一个很大的市场却没有对应的产业布局说明国家是有问题的,市场供给不足,中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必然的,这是符合经济规律和产业演进规律的。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及未来

国际机构IHS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销售额达3530亿美元,中国占比45%。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全球半导体公司营收前20大的企业中却找不到的名字。周子学指出,我们的产业仍然弱小,拥有诸多问题。

首先,中国没有进入全球前20的企业,无论在CPU、逻辑电路、存储器、设备、材料等领域,都没有足够竞争力的企业走在前面,所以不能说中国有竞争力。

第二,过度宣传引起了先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不必要的警觉。自媒体过度吹捧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误导了海内外行业人士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认知,跟引起先进国家不必要的警觉。中国仍处于发展前期,只是目前有一些趋势性的好企业在向前发展,我们还需要扎实做事,埋头苦干,过度宣只会引起其他方面不利的问题,这种不利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阻碍。

第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不够集中,资源分散。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规模化的产业,需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一条14nm生产线的建设投入超过50亿美元,工艺研发投入还要超过10亿美元,设计业遍地开花的形式不符合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规律。周子学呼吁应该让有竞争力的企业去做,地方政府除了观察企业的积极性,还要有能力去做。

第四,还有许多优惠政策需要国家贯彻落实。

日前,美国政府发表《持续巩固美国半导体产业领导地位》报告,“全球半导体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周子学指出一向如此,但只说对了一半,集成电路产业是由市场主导的,产业的主题是企业,半导体行业一路走来,是企业和市场的相互结合向前走的。

周子学认为,集成电路产业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外,更需要市场竞争。竞争是市场的本质,企业只有靠市场才能发展起来,所以真的要成功,市场的主导作用不能或缺。集成电路产业需要国家的支持,但是单靠国家的支持很难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企业。所以我认为报告写的不全面。

至于报告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威胁到美国,周子学表示,我们还很弱小,不会威胁他人。对于撰写报告的工作组成员,大部分都是行业中的杰出人物,而且这些企业大都国,他呼吁企业家们应该真正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只有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才能建立一个最好的市场。

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将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分清主攻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周子学表示,市场竞争的主体仍是企业,定义技术、产品、市场的是优势企业,创立新商业模式的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融合、分工也会变成产业常态,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他希望中国政府也能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