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路径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最近收集了一些产业互联网的资料,也收集了一些工业互联网案例、产业互联网的案例,根据这些案例企业的发展历史,我总结出了一个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路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帮助我不断完善这个工具。

这个升级途径主要包括7步:

1、分析产业,画出产业地图;

2、寻找价值创造点;

3、建立规模优势;

4、建立服务的基础架构,搭建服务平台;

5、构建全新产业生态;

6、利用数据创造价值。

1、画产业地图

一般而言,在做产业互联网转型时,第一步是研究产业,了解产业地图;很多初创型比较成功产业互联网公司,在发展初期都做了产业地图。而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转型做产业互联网的公司,在转型之初有的做过产业地图,而有一些是无意中走出来的,虽然最开始转型时没有做产业地图,但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都做了产业地图。

产业地图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产业,找到产业边界;研究密切相关的产业,也找到这些产业边界。同时寻找现有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痛点。

通过痛点,寻找产业互联的入手点。

通过产业边界的划分,寻找可以借助互联网打破的边界,可以是地域边界,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产业边界等等。找到互联网可以打破的边界,以及打破边界后,是否能够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分工,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

通过产业地图的描绘,找到未来产业互联的路径:通过痛点,形成新的业务,通过打破产业边界扩大规模,通过产业融合进一步社会分工,通过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2、寻找价值创造点

产业互联需要的是规模效应,但如何快速实现规模效应是最困难的,所以产业互联网的第一步是最难的。

产业互联一定要创造价值,经常讲的一个观点是:产业互联网的业务,一定有用户愿意付费购买这个服务,但为了扩大规模,这个业务可以降低价格,或者免费来提供服务。

如果没有用户愿意付费的服务,通常价值不大。

有价值的服务,有多方面,比如供应链的优化服务,供应链金融,数据分类,利用物流的规模效应提供的物流服务等等。

在选择的案例中,汉威电子,早期的价值点是高性价比的气体传感器;找油网为加油企业提供的软件,可以帮助企业主监控司机的加油,避免司机在加油环节的暗箱操作,中驰车辐早期的零备件的管理赋能。

寻找价值点,可以通过供应链理论寻找行业痛点,可以从现有的服务痛点入手,还可以从供应链金融,B2B的信息透明等角度入手寻找。

3、建立规模优势

互联网具有规模优势,根据梅特卡夫定律,连接的价值与链接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互联网连接数量越大创造的价值就越高。而且互联网的边际成本特别低,用户量越大,单个服务的成本越低。

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互联网的规模效应特别明显。在达到极点之后,互联网创造的价值会急剧增加,必须建立规模优势。

而价值创造是建立规模优势的基础。

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快速迭代建立垄断的优势。

在这个环节,为了建立规模优势,通常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将有价值的服务,用低成本的模式让更多的用户体验。比如滴滴早期的价格补贴,就是为了建立垄断的规模优势。

4、建设基础设施

借鉴服务行业的特点,全国性的服务行业,通常需要有基础设施,比如电网、移动通讯、银行等等的服务机构,都需要建立基础设施,比如电网,通讯网,还要建立相关的服务网点。银行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点。

随着云计算的推广,IaaS也需要有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SaaS软件都算是一种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建立。

这个过程通常都是建设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也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

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也是向服务转的过程,通过基础设施,将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可以量化。

基础设施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步骤,当服务的基础设施建好之后,基本上垄断地位就建立了。竞争对手很难再建立新的基础设施。

5、基于基础设施搭建生态

新生态,就是在新的规则下,建立的繁荣的,可以闭环创造价值的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立后,就要在新的平台上建立规则,新规则意味着商业模式创新,新的分配机制建立。

同时,在新生态下,形成不同角色的互动,角色越多,社会分工越细,在产业融合之后的新的社会分工,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

6、利用数据创造价值

在产业互联之后,会沉淀大量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逐渐被挖掘出来,利用数据关联性,建立更丰富的数据模型,创造更大的价值。

通过数据积累,可以沉淀出智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实现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

而第二步到第六步是可以循环迭代逐步发觉更多的价值点,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基础设施上增加更多的服务功能,打破更多的行业边界,实现更大规模的产业融合,生态角色更加丰富,进一步实现社会分工,积累更多的数据,创造更大的价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