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描述

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产值很高,但是质量、效益、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正在经历劳动者工资快速上升,劳动力短缺的变化。如果想实现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提高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当中最智能化的、灵活的机器人设备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王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化控制与机器人技术专家。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大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是我国机器人和自动化工程技术界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科协主席,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

最近几年,中国机器人的自给产能无论数量还是产值都有所增长,但是所占份额很小,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学科交叉三大要素给机器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当前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用户的个性化制造要求越来越强烈,这样就需要灵活、快速的生产单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国际间能够快速标定。另外,现在的工业机器人是没有“手”的,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发明一个廉价的、通用的“手”。

机器人应用的主要障碍是人和机器人不能很好地融合

所谓的与人共融,就是能在同一自然空间里工作,能够紧密地协调,能够自主的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够自然的交互,同时要保证安全。实现这样的与人共融的机器人,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就会改变,是一种朋友关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

与人共融,就是要让机器人把人的符号化能力、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的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环境耐受力结合在一起。如果看得更远一点,未来还要在分子尺度上实现人与机器人共融。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支撑设备,必将助力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满足中国的民生需求。与人共融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将为机器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它、抓住它为我们服务。

智能制造空间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深度融合,制造业将在制造系统、设计与制造手段、人机关系三个方面产生巨大变革,以“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制造系统、虚实结合的设计与制造手段、人机共融的生产方式”为特征的智能制造空间将快速形成,重塑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下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

在宏观层面,智能制造空间将打破传统的物理区域限制,不断涌现的大量信息技术将推动分布式制造能力的快速发展,以便满足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迫切需求,生产组织体系将快速发生变革,使制造业本身形成新的制造模式和信息环境,并进一步推动生产模式的变革。

在微观技术层面,智能制造空间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方式、组织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从产品设计、虚拟仿真到制造执行的全息化智能制造系统,并将形成智能制造空间的技术体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