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与科学技术相处?法律上还有哪些漏洞?科技与人文应如何结合?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科技与人文

犹如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曾经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标语,已经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科学技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也确实在不断地主导着人类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随着人类科技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人类本身似乎已经跟不上技术的脚步了。在中国,人们对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够,因为技术突破导致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讨论也不少。

该怎么办呢?

技术无善恶,人性有选择

人类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而存在。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善恶,但是因为技术被怀有不同目的人使用了,它就会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有时,则是因为人类社会对技术的限制框架不完善,导致技术与社会现实不匹配,酿成恶果。

咔叽~~~~

看看自动驾驶近年来遇到的问题就知道了。这项热门技术在商业化和技术完整度的道路上快速推进,但人类现有的道德与法律却出现了空白,难以与技术的突飞猛进相匹配。

今年3月18日,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起事故中撞死了49岁的行人伊莱恩·赫茨伯格(Elaine Herzberg),发生了已知的首例自动驾驶汽车致死事故。当时汽车监管员在看手机视频,没有关注路况,而无人汽车也没有识别出路面上的行人,直接撞了上去。

ABC15 报道截图

遇到行人的车却丝毫没有减速

阔怕

虽然Uber最后通过庭外和解和赔偿安抚了死者家属,没有把事故闹大,但只要人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家属不要赔偿,一定要闹上法庭,法官又该怎么裁决呢?Uber公司当然要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但车内的监管员和无人驾驶系统,以及无人驾驶汽车背后的技术团队、元器件供应商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Uber公司及CEO的事后推特内容

无非就是表达一下人道主义关怀

细思极恐是不是?人类现有的法律出现了如此大的空白,与技术严重不匹配。

这也不是自动驾驶汽车第一次发生事故了,在各大自动驾驶汽车开发公司的实验历史上,都出过一些纰漏。而且有趣的是,这其中因为自动驾驶汽车故障导致的事故并不多。

涉及自动驾驶的绝大部分事故,原因都是人为操作失误。比如去年11月份一辆法国NAYAVA公司运营的自动巴士和一辆货车相撞,警方最终判定是人类驾驶的货车违章行驶。但虽然自动驾驶没有过失,它的驾驶模式如果不能适应当地的人类驾驶员,事故还是难以避免,技术就难以令人信服。

这就是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人类社会规则与技术之间脱节造成的后果。很多人就此唱衰技术的未来,也有人因此认为人类需要做出让步,比如马斯克曾说,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后人类驾驶汽车出街就是违法的。

这时候,无人驾驶如何避免别有用心的黑客、如何设计合理的指挥系统调度汽车、如何防止计算机产生对人类有敌意的自主意识,就又是一个严肃的技术问题了。

避开障碍物的技术难题倒是解决了

这些问题有点烧脑,本质却是一样的:人类未来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跟着进步,从而让人类安全地享受技术爆炸带来的美好生活。

机器人服务于人类,本该如此。

真实版机器人三大定律

好在并非没有人关注到这个问题。

从技术正式影响人类生产力之处开始,许多有识之士就开始关注科学伦理的问题,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做好框架准备。

1942年,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的一部短篇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亦即: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我,机器人

我,最靓仔

在最为经典的《基地》中,阿西莫夫还给这三大定律加上了发人深省的故事背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丹尼尔,在人类制定的这三大定律的指导下,启发主角谢顿发明了《基地》系列中的核心线索心理史学。这后来成为了“机械伦理学”的基础,指导人类去思考如何善待加利用机器人。

属于未来的男人

科技的预言者

此后接过思考火炬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科学哲学家们。以费耶阿本德和托马斯·库恩等人为首的科学哲学家,通过对科学本质和技术进步方式的探索,发现了不少科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科学大行其道,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让社会变得很单调,越来越背离人性;或者科学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惯性,反而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隔着几十年的时光,我们会发现这些智者的忧虑都变成了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在卓别林那个时代

人的幸福感好像就因为技术

下降了

比如,科技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活更便利,但这对于那些缺乏适用新科技能力的老人,这是不是一种新的不平等?技术会不会同时带来因为“数字时代的文盲”导致的技术鸿沟?如影片《头号玩家》中那样的终极虚拟世界出现以后,人类还怎么在真实世界生存?

做美梦都不如去绿洲里当王者

有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了。

比如一群来自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伦理学家应美国政府邀约,做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给机器人制定道德规范。这些伦理学家为机器人建立了“道德适应器”,让犯错的机器人产生罪恶感,并通过听故事的方式习得符合道德的行为方式。

麻省理工的的学者们,则通过媒体实验室这个著名的项目,在推进科技的同时,思考人和机器人的关系。例如无人汽车和人类驾驶的汽车如何在过渡期相互适应,避免事故出现;再比如,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你只关心转基因食品有没有毒

人家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生态安全性

境界怎么差这么多呢

商业公司也很重视这个关乎人类未来的研究领域。比如谷歌内部最有趣的计划:亚里士多德项目,聘请统计学家、组织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探寻人类最佳的团队组合,不仅为公司选择最合适的人才,也为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和幸福程度做着探索。

创造人类未来的神奇公司

其他美国互联网巨头,如脸书、推特、亚马逊等公司内部,也都活跃着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他们的任务,就是研究用户需求、消费倾向、社会趋势,并规范互联网产品的道德性,指导工程师们开发符合人类观念的产品。

机器人宠溺的大眼睛

科技与人文

犹如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

中国互联网圈这些年在模式创新和场景创新上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却鲜有学术机构和商业公司组织科技与人文的跨学科思考。

阿里巴巴前几日的一个举动破了这个局。

6月25日,阿里巴巴倡议成立一个叫“罗汉堂”的研究机构,和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全球顶尖学者一起研究“与科技创新伴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等课题”。当天,罗汉堂首批学术委员会成员在西湖和马云坐而论道。

马云和“罗汉们”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首批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有6位学者是诺奖得主,可见这个罗汉堂的规格之高。

就在“罗汉堂”成立大半年前,阿里巴巴还成立了一个叫“达摩院”的机构,投入百亿全球招募各领域科学家,推动机器学习、量子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技术的发展。

被达摩院科学家簇拥着的马云

被罗汉堂科学家簇拥着的马云

露出了同样的大佬笑容

阿里先设达摩院,后又倡议全球学者成立罗汉堂,正如前文所述阿西莫夫构思的《基地》。他先让人类创造出机器人丹尼尔,然后设定了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也就是给人类社会同时装上科技和人文两个车轮,在可控的轨道上朝更好的未来奔去。

达摩院的大佬们

把一个卖货平台做成了世界级科技巨头的马云,昨天和“罗汉”们论道时说,在当下这个时代,技术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不定性,“过去200年,科技让人类学会探索外部世界,我们相信未来200年,人类将探索内心世界。”阿里这样的顶级平台,加上马云对未来判断的格局和视野,怎能不吸引这些全球顶级科技、人文精英相聚达摩院和罗汉堂?正所谓人以类聚。

所谓伟大的事情,正如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所说,要有探月思维。当人类探索月球时,人们想的是去做能改变世界的事,而不只是做一个图片APP。梦想的方向,是要解决那些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比如如何延长人类的寿命,如何从宇宙中获取资源等。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和大海!

在非洲大陆上空放了可以链接互联网的热气球的谷歌;把汽车射入太空,还要帮助人类移民火星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都被公认为是有探月思维的伟大公司和伟大的创始人。而接下来,看来中国也有望为世界、为人类贡献足以影响和改变世界的“探月”公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