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和未来网络战略研讨会召开,商讨如何部署与推进5G的商用

描述

在5G商用紧锣密鼓之时,业界还在围绕众多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由FuTURE推进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5G和未来网络战略研讨会,会议围绕如何突破5G芯片和终端的商用瓶颈,如何推动5G商用,如何实现开放智能的无线网络,如何考量跨行业需求,如何推动5G毫米波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等众多话题展开。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立东与会致辞,他指出,当前,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织并进,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陈立东指出,“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成为构建万物互联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同时信息技术和应用的持续发展对信息通信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化、虚拟化、智能化、融合化成为未来网络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

陈立东表示,5G的发展需要各界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5G产业成熟。凝聚产业合力,紧扣国际标准,以技术研发实验为平台,促进系统、芯片、终端、仪表等产业链各环节加速成熟,力争2018年底推出符合第一版本5G国际标准的商用系统设备,为5G商用奠定产业基础。

二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移动通信空口技术演进、毫米波、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为5G增强技术和6G的发展奠定基础。加速5G、未来网络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CT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网络智能化发展。

三是注重跨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5G以及未来网络技术在工业、能源、交通、医疗等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让5G等网络技术在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实效,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发展。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全球技术和产业界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增进共识,共同推进5G及未来网络等标准、技术、试验和应用推广,携手共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

6月份,国际标准组织3GPP确定了5G独立组网标准,完成了第一阶段标准化工作,标志着全球5G发展进入商用部署的关键时期。5G试验和5G商用是本次会议的热议内容,IMT-2020推进组主席王志勤全面介绍了5G技术试验进展。

在本次会议可以了解到高通公司、华为公司,大唐电信、爱立信、英特尔等公司对5G商用的推进工作。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博士表示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将有大量的预商用工作开展,而从2019年开始,5G商用将会有更多的里程碑事件出现。在接下来的半年中,为了推动5G商业化在2019年成为现实,高通将会开展更多的测试研究。

与会专家指出,5G的发展不仅仅是空口技术的革新,未来通信系统越来越复杂,新业务、新需求、新场景的多样化,对网络部署的灵活性、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在网络在开放性和弹性上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深度的ICDT融合将成为未来网络必然要求。目前业界已经开始一些尝试,比如将IT引入CT,实现通信系统的虚拟化(NFV)和软件化(SDN),将DT(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引入CT,利用AI技术的成熟进一步提升无线网络的智能化水平。未来网络变革将推动信息通信技术链和产业链进入全新的变革和重塑期。在本次会议上,FuTURE推进委员会主席邬贺铨院士指出5G将带来网络的互联网化,本次会议业可以看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对于ICDT深度融合、网络云化和智能化的探索。

目前,全球5G已经进入了标准和研发的关键阶段。对于提供极致体验的的高传输速率的5G应用,高频段的使用可以支持5G业务应用中极高速速率传输和超大带宽的需求,因此未来的5G网络部署需要高频毫米波频段的支持。目前5G的高频段研究已经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2017年11月FuTURE推进委员会设立了5G微波毫米波技术特别工作组,针对5G毫米波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聚合产业界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让毫米波变得更加适用于移动设备”成为了目前研发的重要目标。本次会议上该工作组发布了5G毫米波频谱规划建议白皮书,本白皮书总结了国际国内对5G毫米波频谱需求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全球5G毫米波频谱规划和相关法规进展,介绍了5G毫米波的国际标准化进展和产业情况,比如部分运营商技术演示和部署计划等,对国际国内5G毫米波共存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旨在为国内5G毫米波频率规划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同时,依照10年一代的移动通信发展规律,一代技术商用起步之初也是下一代技术萌芽之时,业界关于5G后续演进及技术培育已经悄然展开,影响着未来10-15年的技术走向。本次会议不仅围绕当前5G商用进程中的众多问题展开,同时将着眼于5G后的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战略发展,在圆桌论坛上,高通、爱立信、大唐电信、英特尔的专家共同展望了5G后技术发展趋势,在5G商用拉响前奏之时,展开对于信息通信技术 “未来时”的讨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